关键字
文章内容
洛阳小吃
 
 
修改时间:[2018/08/18 22:06]    阅读次数:[457]    发表者:[起缘]
 

  到洛阳吃的第一顿饭是烩面。

  那天早上七点多从济南乘坐高铁,到洛阳正好中午,安排好住宿后,一番舟车劳顿,早已腹中空空,我对老婆子说,洛阳烩面馆多,咱们就近去吃面吧。用手机一搜索,有一家“知味香”餐厅就在附近,一路导航,寻着去了。

  到了饭店一看,这一屋子人,活像以前的大车店,一律的长条桌,方板凳,人们跨坐在那里,挤挤挨挨,每人面前一个小盆一样的大海碗,吸吸溜溜,吃得津津有味。饭店约三四十平方,目测食客不少于五六十人。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冯小刚电影《手机》里的一幕镜头,也是吃面。农村的集市上,小饭馆门前,人们圪蹴在地上,人手一个大海碗,不说话,脸埋在碗里,也是吸吸溜溜,一副虔诚、满足、陶醉的样子。冯导老家在河南,编剧刘震云老家也在河南,两个河南人对吃面,大概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了。

  要了一碗炝锅牛肉面,大碗十块,小碗九块,等面条端上来,我都快被镇住了。只见一个黄中泛青的陶瓷大碗,堆着小山一样的面条,量之大足有我平时吃的两倍多。其汤色红亮,泛着油光,上面三五片牛肉,一小把翠绿的香葱,看着爽心悦目,吃起来筋道滑香。都说山东人实在,要我说,在烩面这一项上,洛阳人更实在。

  不禁想起有一次在济南火车站吃面的情形。

  那次是早上八点多的高铁,来不及在家吃早餐,便去站前广场南侧一家饭店要了一碗最普通的牛肉面,二十六块钱。面条估计是早煮好的,泡在盆里,顾客要时随便浇上一勺汤就端上来,吃起来软不邋遢,温吞吞。说是牛肉面,也只有两三块铜钱大小,薄如蝉翼的牛肉片,需要细心扒拉,才能在碗底找得到,对这些我早已司空见惯。

  倒是我旁边一位个子不高,身材壮实的中年汉子看不惯了,有些较真,过来问我,这是牛肉面吗?我有点愕然,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说,是啊,这里的牛肉面就是这样的。中年人仍然不忿,好半天难以下箸。现在想来,这位老兄家可能就是河南的,他想象中二十六块钱一碗的牛肉面得有小半碗牛肉才行,理想和现实差得太远,让他如此纠结。

  洛阳人的牛肉面不但以量大味美著称,而且内容丰富,里面不但有牛肉,还有油菜,海带,粉丝,竹笋,豆腐皮等,如果吃腻了牛肉面,还可以换换口味,比如羊肉面,驴肉面啥的,甚至还有双鞭烩面,葫芦头烩面。双鞭我们一看就知道,葫芦头恐怕有些人会疑惑,其实就是猪大肠。这两种口味都有些重,我一直没敢尝试,如果换做好友美猴,估计肯定会眉开眼笑,一一品尝,倒不是说他有多喜欢这个,而是好奇心太强,啥都想尝尝。

  吃了牛肉烩面,怎能不再喝一碗牛肉汤,要知道,洛阳人的早餐是从一碗汤开始的,要么牛肉汤,要么驴肉汤,要么羊肉汤,满大街都是汤馆。

  还是去的那家知味香餐馆,和昨天中午比,早上就餐的人能少些,但也稀稀拉拉坐满了。汤根据牛肉的多少分三个档次,八块,九块,十块,面点另算,一个大饼或者一份切好的饼丝,都是一块钱。

  要了一碗十块钱的汤,端上来的仍然是那种古朴粗粝,外形豪放的陶瓷大碗,仍然是油汪汪的汤,绿莹莹的香葱,载浮载沉的牛肉,汤里面还有羊血,粉丝等。饼是刚烙的,比烧饼大,比葱油饼小,热乎乎的,带着麦子的清香。撕一块泡在汤里,饼迅速充盈起来,吃起来不软不硬,浓香四溢。一碗汤喝下去,浑身的毛孔张开,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但也不是所有的汤都合我的口味,比如“不翻汤”就感觉很一般。

  “不翻汤”名字听起来很新鲜,其实就是一张巴掌大小的绿豆饼放到汤碗里而已。只是这碗汤的调料有些繁琐,其内容太过庞杂,有金针,木耳,香菜,韭菜,海带,粉丝,炸得焦黑的丸子等,再放上精盐,香醋,味精,胡椒面。之所以叫“不翻”,是指烙绿豆饼的过程中不翻个,一分钟就熟,一面嫩黄,一面碧绿。这碗汤说是汤,其实汤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各式各样的食材,味道酸中带辣,辣中带咸,只能浅尝辄止,离美食还差得很远。

  不止是“不翻汤”,洛阳的“丸子汤”,“豆腐汤”,“胡辣汤”,也都如此,食材内容过于丰富,口味过于酸辣,给人的感觉不是喝汤,而是吃饭。

  行走在洛阳的大街小巷,我发现,洛阳人似乎只热衷于喝汤,不怎么吃包子,包子铺少之又少,像大隐隐于市,这和河南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都开封比,有天壤之别。开封论城市规模,现代化程度都远远不如洛阳,但包子做得好吃,精致,专业,名声最响的有“天下第一楼”,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有“黄家包子铺”。后者在开封有连锁店,大笼屉蒸包,十几种馅,每一种都很美味。有一次我们十几个人去吃,要了十三笼,吃到最后将裤腰带解开,肚皮滚圆,恨不得扶着墙离开,依然恋恋不舍。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吃过肉,吃过最美味的饭就是挂面荷包蛋,这还得装病才行,再就是一年到头能吃上几回菜包,所以长大后一直对这两种食物念念不忘。面条这几天算是吃过瘾了,洛阳城满大街都是,但包子却一直不见踪影,心里总是牵挂。

  有一天傍晚,和老婆子在街上转悠,走东串西,忽南忽北,突然在一不起眼的门脸处发现有人在卖包子,排出的队伍有几十米长,我尽管已经吃过晚饭了,仍然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了长长的队伍当中。包子是小笼蒸包,一个五毛钱,有荤素四五种馅。排了二十分钟的队,终于轮到我了,一样要了一个,像宝贝一样拿好。走到没人处,满怀期望的一口咬下,期待中,味蕾应该传来一种菜的清香,肉的浓香。但令我失望的是,包子皮太厚,馅太少,一口下去居然没怎么吃到馅,再一口就没了,我不禁有些纳闷,这样的包子还用排队?估计是洛阳的包子铺太少,而像我一样喜欢吃包子的人太多,有些饥不择食的缘故。

  倒是洛阳的馄饨真心不错。

  有天和老婆子逛街,在一个规模很大的单位宿舍门口看到一个小饭馆,上书,“洛阳老馄饨”,本来想去吃一碗,可当时肚子不饿,想再逛逛,等饿了再回来吃,谁知三走两绕,再也没回去。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吃东西也一样,尝过了也就不想了,想吃而没吃上,脑子里便总是有这个念想。

  也是巧了,临回来那天傍晚,去洛邑古城游玩,那里有灯光秀,类似济南的曲水亭街,有很多仿古建筑,也有很多的小吃,其中就有一家 “洛阳老馄饨”,十块钱一碗,正好也走累了,进去要了一碗。

  很快,馄饨端了上来,面皮滑嫩,肉馅鲜美,汤色清亮,配上虾米,紫菜,香葱等,我是连汤带水一点没剩下,还想再要一碗的,怕老婆子说我眼馋肚子饱,强忍着没再要,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除了小吃外,在洛阳还无意中吃了一顿大餐,黄河鲤鱼。

  那天去小浪底工程游览,结束时已临近中午了,就近在景区里的饭店吃饭。饭店外面有一水泥池子,养了五六条鱼,店老板说是黄河鲤鱼,早晨才送过来的。和普通鲤鱼比,这里的鲤鱼体形瘦长,肤色发红,游起来翩翩迁迁,动感十足。

  点了一条最小的,四斤多点,一鱼两吃,鱼身红烧,鱼头熬汤。一会鱼端上桌了,切成一段一段的,吃起来像海鱼,没有一点河鱼的土腥味,而且细刺不多。以前吃鱼最烦吃鲤鱼,因为刺多,动不动就卡嗓子。有一次卡到嗓子眼下部了,一般小诊所没办法,只好跑到市中心医院,打了两次麻药才取出来,此后便不再碰它。这次囿于黄河鲤鱼的名声,也囿于美食的诱惑,还是破戒了,没想到如此好吃,值了。

  鱼头汤的做法有点让人失望,按正常做法,葱姜蒜爆锅,加鱼头猛火翻炒,然后加水细火慢炖即可,可这里居然先把鱼头炸过,然后再熬汤,这样熬出来的汤还能有多少鱼的营养,让人怀疑。

  后来,和一位出租车司机聊起来,他说,洛阳人吃鱼少,吃面多,所以做的肯定不如我们那边专业,这话听起来颇有些道理,毕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是洛阳这地方啥都做得好吃,那倒奇了怪了。

 
 
 
上一页:客中初夏
下一页:女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