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游石楼王家洼圣母庙有感
 
 
修改时间:[2018/07/19 15:07]    阅读次数:[399]    发表者:[起缘]
 

  (一)

   总觉得,将一处古迹随意丢弃或破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虽说是人文的————人工建造的,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比自然景观更难复原————甚至不可复原————即使可复原,也是走样的、山寨的、一文不值的。

   总觉得,不懂对古迹的珍惜,是现代人趋利忘义、背祖弃德的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就源自于祖先对历史人文的继承发扬、去伪存真与文字留传。他们知道孰重孰轻,何为根本何为枝叶,什么可褒什么可贬。相反,一切都着眼现在,一切都以利益为重,对祖先遗留的文化瑰宝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悲哀。

   总觉得,对文化的抛弃,就是对民族的抛弃,对家国的抛弃。地可失人可亡,精神文化不可丢,是实践了的事实,是汲取来的教训。犹太人在“失散”了一千多年后还可重建家园,就是凭着代代传承的文化与不忘初心的遗志;洋洋印度大国却被马克思说成“印度的历史就是没有历史”,把历史文化丢弃的只能从他国拾补,不是数典忘祖、抛家弃国又是什么!

  (二)

   大景点雄伟、壮观、有气势,以博大取胜;小景点精致、细腻、有风味,以小巧见长。大景点是满汉全席,小景点是特色小吃。各有优势,各具特点,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与精神享受,同样美学上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

   大景点一般是官方的、宫庭的、大城市的;小景点一般是民间的、人物的、乡村的。官方景点高雅、讲究、艺术含量高;民间景点古拙、质朴、生活气息浓。有内涵、有深韵、有看点就是好景点,不在于占地的大小、建筑的新旧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文化渊源与精神底蕴,是否能涤荡心灵与教化人心。

   存在便是合理,都是历史的自然选择。

  (三)

   王家洼的后土娘娘庙就是这样一个占地不足500平米的小景点。座落在四面环山的山麓间,周边几乎是高耸的山崖,完全像镶嵌在盆地中心的岛屿————“陆岛”。山风如水荡漾,野鸟似舟往来。显得遗世独立、不卑不亢而无拘无束。下纳厚土宝气,根基不虚;上采日月光华,与天通灵。四面紫气,八方祥瑞,可谓锦天绣地,和光同尘。实有海中蓬莱、陆上黄山之美妙。登高而眺,仿佛整个庙宇与大自然珠联璧合,混然一体,完全未经人工刀斧雕琢,是出清水的芙蓉,是不画眉的名媛。

   进得山门,全景一揽无余,犹如率真坦诚的西北汉子,一腔真心和盘托出,毫无一丝遮掩与虚假。庙院属于标准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布局周详,合拢得体,没有一寸土地浪费,没有一处建筑冗余。不繁不杂,不蔓不技,于小巧处显大方,于玲珑处见风度。有小家碧玉的俏丽,也有大家闺秀的风姿,自然、恬静、舒畅。

   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正殿和乐楼,两侧为配殿。正殿坐北向南,石砌台明,阶高半米。三孔窑洞端正明朗,中间九天圣母坐正,两边龙王、药王等诸神护佑,共有17尊塑像分列其中。各尊塑像衣带飘袂,栩栩如生。进来正殿,圣母慈眉善目,和蔼如水。两侧壁画虽剥落斑驳,间或残缺,但色彩鲜艳,工笔讲究,笔画分明,保存较为完好,内容为圣母生活场景。此属清代民间壁画,不足40平米,可其文物价值不可小觑。“由于壁画不好保护,又极易毁坏,这处清代壁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少见。”————文物馆长李大勇曾如是说。仰望屋顶及门楣,没落衰败,年久失修,让人叹惋。

   院内两株国槐东西而立,枝叶婆娑,满院生凉;一蹲石凿香炉,立身行道,等候香火;石板砌地,古朴老道,涉足期间,仿佛在时间上行走,在岁月里回忆。

   距正殿20多米开外,即与正殿面对面的地方就是乐楼。乐楼两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梁架结构。造型简洁大方,布局合理自然。可由于缺乏修缮,塌腰驼背,瓦片掉落,前端脊背裸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不免让人心生怜惜。唯有房顶六个兽头(?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仿佛今天才雕刻出窑,还冒着丝丝热气;墙柱两侧砖雕,虽有破损,但颜色明灭可辨,棱角楚楚分明,图案精美,工艺精湛。让人连连称奇,暗暗叫绝。

   东西配殿各两孔,整齐简洁。院北石碑一通,不少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认。据《石楼县志》记载,为道光20年(1841年)重修。其初建于何时,不得而知。

  (四)

   人不在活得长短,在于贡献;景点不在大小,在于价值。关键是能否给人以视觉美感 、心灵洗涤、文化熏陶与思想教化。圣母庙虽小,底蕴却深厚。其保存着全国少见的壁画与兽头,实实可圈可点、可褒可扬。

   圣母庙之所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概因山高水长,路途坎坷;又因缺少宣传,世人少知。————或许正是这些原因,才免遭了一些无谓的毁坏,才得以幸存。

   维护正当时。如不修葺,必将彻底损坏,这是对历史和后代的极不负责。一撮泥巴可毁坏百年的壁画,一把小锤可破损千载的雕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再不重视,一旦彻底损毁,万劫不复,岂不哀哉!

   “但求方寸地,留于子孙耕”。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历史传承,企盼各界人士携手保护这即将遗失的文物,使之与我们“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上一页:北京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