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路尽隐香处
 
 
修改时间:[2018/07/18 00:07]    阅读次数:[456]    发表者:[起缘]
 

  路尽隐香处

   ——访辑里湖丝继承人

  金色阳光在静静沉沉的乡土田地上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又在碧绿的波面上兜兜转转,然后才透过碧顶的大树在树荫里斜切下一溜阴凉。一缕清风抚过石板桥面上时光铭刻下的道道褶皱,拨弄着树上栖息着的蝉惹出了声嘶力竭的叫唤,然后才穿过过路人浸润汗水的发梢带走了几分酷热的味道。

  这便到了辑里村了,那以“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称名扬中外的村庄了。看起来平常非常的物事风光,却又涵养着几分江南女子的温婉细腻、缠绵悱恻,显出几分不同。绕过了几座桥,转过了几个弯,在路的尽头,终是见到了此行所要访问的人儿,辑里湖丝的继承人——顾明琪先生。

  顾先生衣着朴素,已经年过七旬,半白了华发,被岁月的风霜洗礼过之后,一双眼睛却明亮非常,露出的笑容就像旭日阳光一般温暖服帖。他热情地将我们带到了他的工作室——一间传统的缫丝手工作坊。工作室没有名字,正是他无问名利,一心执着于传承文化,为根基培土,为文化注入鲜血的映射。

  走入工作室,我们看到这原来是一字排开的几间平房。室内摆放着长木方桌和长条板凳,两边是红木的多宝格,陈设着一些古玩、玉器等小品的古雅设置。左边是生火做饭的厨房,收拾得干净利落。右边是展览厅,收藏着传统的手工缫丝车和一些湖丝成品,还有一些名人的题字。

  顾先生将我们安顿好后,让我们稍事休息,自己去了仓库里。一刻钟后,他为我们取来了一袋子当地的蚕茧。蚕茧分两色,白的皎洁无暇,丝质细腻;黄的色泽光亮,韧性十足。

  他就着袋子里的蚕茧开始解说起来,讲的时候神采奕奕,说话条理非常清晰,仿佛回光返照。

  他说,选蚕茧是制丝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的时候非常讲究,但凡有点毛病都不能入选。而湖丝的形成必须经过四部曲——莲心种的蚕,匀二叶的桑,穿珠湾的水,传世丝的艺。这四大价值元素形成了辑里湖丝的“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正因如此,辑里村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丝绸,以至于被引进京城和皇宫,最后成为皇宫制作龙袍、凤衣的贡品。

  讲到这里,昔日光辉的岁月在老人的眼中泛起一圈又一圈光亮的色泽,与那窗棂中透进来的金色阳光相得益彰。然而日头渐渐被云层笼罩,老人脸上的光亮愈来愈弱,老人的语气也愈发感伤。

  他说,然而这些年,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和丝绸产业的悄然落寞,辑里湖丝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本的荣耀。一方面桑蚕业面临后继乏人以及无法通过机械化的生产来替代,另一方面传统丝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也在下降。辑里湖丝要想找回曾经的荣耀面临着重重压力。所以,他提出了养蚕“农场化”、“庄园化”的新思路,同时也表达了对政府和现代青年的希冀,希望大家合力谋求辑里湖丝的蝶变。而他,还会在这条路上默默走下去。

  夕阳下山,在那条路的尽头,顾先生向我们挥手作别,依旧是朴素的衣裳,依旧是明朗的笑容,然而与初时不同,我们看到了他眼神里坚毅而虔诚的光,那竟是像信徒一般。顾先生已然化身一支线香,用生命燃烧着自己心中对湖丝文化的信仰,散发出隐隐的香。而这种香味,绝不能失传。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董丹娜

  2018年7月15日

 
 
 
上一页:海滩
下一页: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