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梨园曲苑香盈袖
 
 
修改时间:[2018/07/11 22:05]    阅读次数:[518]    发表者:[起缘]
 

  梨园曲苑香盈袖

  谢江(大竹县)

  

  受雪阳先生之托,为大竹县优秀戏剧曲艺作品集作序,推辞再三无果,冒昧班门弄斧,权当抛砖引玉。

  结缘戏曲,约莫四五岁。那时候,除了幼儿园,去得最多的就是川剧团和红旗电影院。大人们爱看戏,虽然我看不懂,却喜欢去凑热闹,渐渐就成了小戏迷。印象最深的是,《狸猫换太子》《打金枝》《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韵味正宗的唱腔,活灵活现的表演,悬念丛生的剧情,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唱演交融,一片叫好。尽管时隔四十余年,那些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脑海。正是那时,就开始明白啥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伴随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一度时期,戏曲陷入窘境,各地剧团纷纷解体,人员分流,大竹也不例外。面对日渐冷落的戏台,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也有少许人默默坚守,毅然放弃跳槽和外地的高薪诚聘,扎根本土,苦练写、编、唱、演等内功,视戏曲如生命,融入骨子里。终于,冬去春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戏曲更是内涵厚重,承载千秋,地域特色浓郁。京剧、川剧、越剧、豫剧、秦腔、昆曲、黄梅戏……或缠绵柔美,或高亢激越,或清朴念白,或彩唱合钵,都令人陶醉。话剧、歌剧、舞剧;喜剧、悲剧、正剧;多幕剧、独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戏曲寓妙理,戏台问苍生。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曲调,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从不同的视角和生活侧面反映了社会矛盾及社会变迁,有故事、有生命、有温度,以不同的形式、内容、性质、题材,延续着华夏民族的根和魂。

  戏曲是“非遗”,更是“国宝”,入耳,入眼,入情,入心。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后,央视又推出《中国戏曲大会》《经典咏流传》,一波波掀起“传统文化热”。这些公益类文化节目,忽如一夜春风,令人欢欣,耐听耐看。《中国戏曲大会》拉近了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透视了一种可喜的“回归现象”,对于普及戏曲知识,提振欣赏兴趣,扩大萎缩的观众群,乃至戏曲复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大竹戏剧曲艺,根植深厚沃土。因“竹大竹多”而得名的大竹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数千年的沧桑变迁,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历代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特有的智慧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灿烂文明。在演绎和传承经典中,吟唱着民族兴盛,延续着历史文脉,传递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在这里,写者不少,演者不少,看者更不少,是全省底蕴厚重颇具影响的“小戏之乡”“曲艺之乡”。诞生了张尚全、王希异等德艺双馨的 “巴山奇才”,催生了很多思想深刻、穿透力强的戏剧曲艺作品。为了写好作品,他们翻烂了好多词典,自己掏钱深入群众家中体验生活,捕捉灵感,发掘源泉,才创作出那么多精品力作。如大型普法话剧《粉祸》、大型儿童音乐剧《温暖阳光》、大型方言话剧《村官杨帮武》、小品《盛宴》《照镜子》《救人要紧》《治病》和《分老汉》等;四川竹琴《竹乡茶馆》《麻林晨曲》、四川清音《打青麻》、四川车灯《买年画》《换届》、四川荷叶《大棚歌飞》《土管员恋曲》、四川盘子《“五个特别”记心间》、音乐快板《环保春风绿竹乡》等。在全国全省戏剧曲艺大赛中,多次荣获大奖,有的还演进了中南海,荣登了中央电视台,实为全市出名、全省知名、全国有名。

  为挽救和延续本土文脉,近年来,大竹县先后成立了戏剧曲艺家协会、竹乐器研究会,编辑出版了《百家竹》戏剧影视等5卷本、《张尚全戏剧作品选》大戏卷和小戏小品卷、《岁月的光盘》王希异优秀音乐作品集。举办了重阳节“川剧折子戏专场”“张尚全获奖小品专场”“王希异代表作品专场”“说魅力戏曲·传竹乡文脉” 民间文艺演出,为广大爱好者呈献了丰盛的戏剧曲艺大餐。记得三年前的一个周末,首届四川艺术节暨第十五届戏剧小品比赛惠民展演,在我县的东湖广场演了两场。尽管雨很大,也没能阻止上万观众的高涨热情。为何?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群众渴望精神食粮;二是作品写得好,演员演得好。演出结束时,一中学校长感慨地说:“难得看到这么好的节目,希望今后多送戏剧曲艺到校园,让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小小戏台,大大作用。*总书记在全国十次文代会和九次作代会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言简意赅地阐释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现实生活中,人们谈得较多的词就是“机遇”,这个概念指特定时空出现的某种可能性,它的特征是动态偶然的、难以觉察的、稍纵即逝的,抓住了事业就会大上台阶,没抓住就会坐失良机,悔之晚矣。毋庸置疑,今日戏剧曲艺欣逢大好时代,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大了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和投入保障。各级已将文化惠民扶贫纳入了脱贫攻坚22个专项计划,所有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要实现“六有”。其中的“有阵地”,要求必须有文化广场、简易戏台、乡土文艺人才队伍。不要小看这些广场、戏台、队伍,它们是国家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和关怀。扶贫要扶志和智,扶贫先扶精气神。大竹戏曲通过“百场文化下乡”这一文化品牌载体,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进厂矿、进贫困村,把文艺演出的舞台当作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的平台,当作传播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契机,每年演出200场以上,广获老百姓的点赞。

  当“食品安全”成为中国十大社会问题之首时,殊不知,我们除了关注物质食粮的安全之外,还应倍加重视精神食粮的安全。前者关系到进“口”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进“脑”的问题,两者都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的走向问题,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不可低估。正因如此,*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九大上强调,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咱们不能丢。

  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总是跟随时代的变迁而适度变化,戏剧曲艺也不例外。既要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又要革故鼎新、吐故纳新,从形式到内容,再创时代经典。土就要土得掉渣,新就要新得出奇,在继承创新中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魅力。基于此,我县积极探寻古典与现代、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契合点,把当今时代的文化元素与精神符号注入传统形式之中。如戏曲联唱、川剧座唱、川剧变脸、现代川剧《哈儿师长回乡》等,就是这方面的实例。当前,正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让戏剧曲艺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入大众视野,慢慢拾忆,慢慢回温,慢慢溢香。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全国文化先进县内涵,近年来,我们围绕“文化小康让百姓笑靥如花”这一课题,扎实推进“5443工程”——培育“五大群体”:“竹之魂”作家群、“竹之风”书画派、“竹之光”摄影人、“竹之歌”戏曲家、“竹之声”宣讲员。实施“四大计划”:文学高峰推进计划、戏剧高原创作计划、曲艺精品打造计划、视觉舞台艺术提升计划。举办“四大活动”:百场文化下乡、开门办春晚、百姓大舞台、唢呐英雄会。完善“三大机制”:文化发展保障机制、文化活动常态机制、文化品牌铸造机制。通过加快文体艺术中心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农旅文融合发展、戏曲进校园、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以及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各种活动,让戏剧曲艺等文艺门类在竹乡大地竞相争艳,百花齐放。

  在我眼中,戏剧曲艺是亲切的、难忘的;在我心中,戏剧曲艺是温暖的、永恒的。受本土戏剧曲艺领军人物孜孜以求精神的影响,我也开始尝试这方面的创作。音乐快板《脱贫攻坚暖竹乡》,有幸在大竹春晚上演;音乐快板《法治之光耀竹乡》,在文化下乡中参与巡演;神话故事《翠竹姑娘》,入编达州故事会;音诗舞《那一双手》,在达州元九登高节“大巴山音乐诗会”获得好评;情景诗《万家和之歌》,在“喜迎十九大·文化暖万家”国庆中秋音乐诗会激情上演;方言情景剧《十九大带来新变化》等作品也有幸收录该文集。于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机会,听名家做文,看行家从艺,汲取他们的精神养分。

  传统文化如黑夜灯盏,照亮人的心灵深处。中国梦,是伟大的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此时此刻,我也有一个梦,就是待新文化馆落成后,希望在大竹让看戏听曲成为常态,像惠民电影那样,免费看或政府补贴老百姓票价,在大竹掀起“看戏听曲热”。让戏剧曲艺工作者在实战中提高技艺,让创作者经常写戏,让演员们经常演戏,让老百姓经常看戏,让社会和谐有戏。

  不忘初心,传承前行。值此戏剧曲艺作品集结出版之际,以文代序并贺之。唯愿竹乡戏剧曲艺界的朋友们,携手秉承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书写,为大竹构筑新的文化高地……

 
 
 
上一页:找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