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重返新疆访友记
 
 
修改时间:[2018/07/09 12:07]    阅读次数:[361]    发表者:[起缘]
 

  自从2005年初退休离疆返沪定居以来,离别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第二故乡新疆,巳足足有三年多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梦绕情牵地思念着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和交往密切的朋友。以前呆在一起、经常见面时并不觉得怎么样,一旦远别多年后,方才深切体会到这种友情的珍贵。

  2008年6月18日,我和老伴乘飞机专程回新疆旅游访友,了却我们几年来的宿愿。抵达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计财中心的徐弘和娜仁来机场接我们,一直把我们送到广电局职工住宅小区。这里有我们曾经居住多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虽然陈旧、简陋,却倍觉亲切、温暖。娜仁说,房子出租后糟蹋得乱七八糟,请两个钟点工整整收拾清扫了一天。

  听说我们回来,电台计财中心的张英、小梁、小蔡、小高等朋友们纷纷登门探访,询问我们家里缺什么,需要啥,尽管说,不要客气。只要我们有事,他们总是有求必应,热情帮助。每次聚会宴请,他们总是打电话邀我们一起去参加,有时还抽空陪我们一块儿打打麻将聊聊天。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高复兴,电台计财中心主任张英、副主任徐弘、会计娜仁,电台老同事、老朋友黄玲,新疆电视台副台长赵飞夫妇,新疆广播电视学会秘书长白山等分别在酒店设宴款待我们,盛情难却,令人难忘!

  一天上午,我去新疆广播电视报社看望同事和朋友。新任社长兼总编董森是我十几年前在电台新闻部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朋友。他为人厚道诚实,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虽然十几年没有交往,却依然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听说报社这几年人员增多,成本加大,负担越来越重,报纸发行量上不去,广告收入滑坡,给董社长很大压力。我也为报社的困境担忧,但坚信只要报社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一定能渡过难关,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报社,见到了过去一起办过报的老同事、老朋友秦勇、韩建萍、张玉萍、粱丽芳和年轻同事、忘年交王炜、丁鲁、贾晔、李颖超、芦江、隆曼、玛依努尔等,还有广告部、发行部、财会室的同事。尽管分别巳久,天南地北,难得见面,彼此的激动心情却难以言表,亲热得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报社领导还专门设宴款待我们,邀请一些老同事、老朋友作伴。大家喜气洋洋,边吃边聊,十分快活。几天后,我们在一家酒店包厢里宴请社领导和一些老同事、老朋友,调到《视听天地》杂志工作的刘建梅也应邀赶来,见面叙旧,兴奋不已。

  比我晚退休三个多月的诗歌,过去我和他在一个办公室共事多年,和睦相处,关系密切,友情深厚。2000年5月我的《生活漫笔》一书出版时,专门请他作序。听说我回来了,特意带了些小礼品赶到家里找我。两人久别重逢,使劲地握手,好像永远不会再分开。知心老友难得相见,格外亲热,彼此急于相问近况,关切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一天中午,他带了一瓶好酒,专门邀我在一家酒店单独聚会。两人边喝边聊,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似乎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史林杰、副台长杨胜江是我以前在电台新闻部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朋友,多年来很少见面,却依然友好如初。一天中午,史书记委托杨胜江在新闻大楼设宴招待我们和桑玉堂夫妇等退休老同志。没想到离开电台十几年,他们还如此热情款待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真是令人感动!

  这次回来,还应邀去结交多年、关系密切的周文烈、黄美玉夫妇和赵思恩、胡素蓉夫妇以及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一起支边进疆的倪九龙、施令英夫妇家作客,叙旧话新,感慨万千!在原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长、词作家赵思恩、胡素蓉夫妇家,还意外遇见七十年代在农四师医院工作时认识的年轻女护士赵宾利、林水琴。后来,女护士曹秀丽也来乌鲁木齐了,赵宾利在一家酒店特意宴请我们,和三十多年没见面的小曹、小林聚会。在我印象中年轻漂亮的三位女护士,如今也都退休了,真是时光催人老,谁也免不了。

  上海支边青年陈仙仙是我们交往几十年的老朋友。虽然她很早就随同爱人调离新疆去福建龙岩特钢厂工作,却一直怀念我们这些在新疆伊犁工作时结识的老朋友。当年,我们常常利用节假日,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个孩子,从伊宁市赶到远郊巴彦岱,去看望在农四师勘测队工作的她和王虹。1986年我们从伊犁调回乌鲁木齐时,她还特意从龙岩托运来一对藤椅,祝贺我们乔迁之喜。我老伴病退后,和老友晓梅一起,应邀去厦门她家作客,受到全家人的盛情款待。今年春天,她从厦门寄来一大包福建土特产,让我们尝鲜。

  六月下旬,从电话中得知我们已回新疆,她兴奋无比,立即带着老伴和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女一家人,风尘仆仆,不远万里,专程从厦门赶来新疆旅游、访友,出发之前还托运了一大箱铁观音茶叶等土特产。抵达乌鲁木齐时,我们乘车去机场把他们接到家里。老友分别多年,没想到又能在第二故乡新疆重逢相聚,真是百感交集,激奋不已。我们腾出卧室让他们老俩口住在我们家里,安排她儿女在离家很近的电台招待所住宿。

  七月中旬,我们陪同他们一家人乘车去伊犁故地重游。回伊犁看望儿子的倪雪平、王虹老俩口在酒店设宴,为我们接风洗尘。晚上,王虹把陈仙仙一家人接到她儿子家住宿,他们一家人到附近亲友家借宿。原农四师医院五官科主任袁小华和她爱人老赵退休后留在伊犁生活。过去我们是老邻居、老同事,也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她女儿有两套住房,一套空闲着,就在她家隔壁单元,听说我们要去伊犁,特意打扫干净接我们去住宿。

  花城伊宁是我们年轻时代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阔别多年,面貌大变。街道两边的崭新建筑张开双臂含笑欢迎我们回到第二故乡。每过一条街,我都惊讶得失声叫道:“哎哟,这是什么街?不认得了,一点也不认得了!”陪同逛街的朋友老赵告诉我:“这就是斯大林街,这边是伊犁州党委、州政府,那边是红旗大楼。沿街的大多数老楼都拆掉了,盖起了新楼。”在人民广场附近,终於看到了记忆中的人民电影院,仍完整地保留在那里,觉得特别亲切。

  歇了两天,我们去农四师医院看望早巳退休的干部病灶厨师老温夫妇,去伊宁市开发区拜访多年老友卫靖华,去农四师农科所探望六十年代在原农四师工程处政治处宣教股一起共事的老同事、老朋友宋振江夫妇。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老同事、老朋友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但是,他们的声容笑貌依然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忘不了。

  再见了,新疆的老同事、老朋友,衷心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如果以后有机会来上海,我们一定会热烈欢迎,请你们来家里作客。祝愿我们之间的友情天长地久,与日俱增,永葆青春!

 
 
 
上一页:小事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