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一字惹风波
 
 
修改时间:[2018/05/21 01:07]    阅读次数:[451]    发表者:[起缘]
 

  一字惹风波

   这几天网上热闹起来,不断看到有人在微信里发帖子,说前几天,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本校120周年大会上致辞时,把 “鸿鹄之志”的 “鹄(hú)” 读成了“hào”,开始我不相信,网上的东西真真假假,八卦的事多着呢。紧接着有录像为凭,再接着有道歉信公布,看来这事是真的了。

   按理说,我们的汉字有八九万之多,就是常用的也有3500多,读错一两个字音,也不算个啥事。但学生读错了,就麻烦了,高考那道语音题,扣你2分,时运不济就落榜了。校长读错了,那麻烦就更大了,弄得臭气熏天九万里,估计林校长这几天要食不甘味了。

   堂堂北大校长,为什么会把这个“鹄”字读成“hào”呢?开始,我以为是秘书写的稿子,他上场之前没“排练”,故而出错。这让我想起文革时的一个故事。那时候领导发言都讲究引用毛主席语录。有位革委会主任,秘书给他写个发言稿,其中引用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秘书想,这么简单的常用的语录,领导肯定会背,就偷懒只写了上下句的前四个字,后面三个字就分别画三个“~”表示省略了。结果这位大人上台就读成了“四海翻腾,腾、腾、腾;五洲震荡,荡、荡、荡”。这个笑话在我们当地流传很久。现在也有不少领导的讲话稿是秘书写的。倘若如此,林校长顶多犯了个官僚主义之错吧。但据其道歉信说,稿子是他自己写的。这么说,起码可以推测,林校长是知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个典故的。既然知道典故,怎么会不认识这个字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学*《陈涉世家》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把“鹄”读成了“hào”,误导他了。他的中小学是文革期间在内蒙古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农场上的,那个年代,师资匮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把这个字读错了也不奇怪,因为“鹄”是形声字,又跟“皓”同偏旁,算形近字,这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我至今记得,我一直把“海市蜃楼”的“蜃”读成“cán(蚕)”,直到上了高中才发现是错的。我的小学也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念的,绝不夸大,真是我老师这么教的。

   但问题还是挺严重。“鸿鹄之志”不是生僻的词语,林校长大学学历,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又从政十几年,这么一句励志的话就从来没在任何场合听说过吗?再说,一直选在高中课本里的名篇《孔雀东南飞》里也出现过这个字啊。描写太守家来迎娶刘兰芝时的排场之大,就有这么两句:“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不知林校长学过没有。我本来还想找个理由替林校长圆个场,人家是学化学专业的,又不是中文专业,干嘛不能读错个字音啊?但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领导,他也是学化学专业的,但他不管是在学生大会上还是老师大会上,讲起话来,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连我这个学中文的都自愧不如。后来我偶然发现,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个小本子,名言警句,诗词典故,写得满满的。他只是个中学校长,但每一次重要发言都是精心准备了的,严谨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说到此,给林校长开脱的理由也无法自圆其说了。

   人的地位不同,说话的影响力也不同,林校长如果就是个普通教授,说错了,可能也没谁在意。但如今不行,你是北大校长。虽说人无完人,但今天在别人的眼里,你不是“林建华”,你是“北大”。北大是中国文化的圣殿,校长的位置上坐过多少鸿学硕儒,严复、蔡元培、胡适、马寅初……120年的辉煌,谁都想拿放大镜好好审视啊!不是国人不宽宏,实在是北大的名字太响,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太引人注目啊!

   据报道,前些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出过一次类似的笑话。他向来清华演讲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赠送黄遵宪的一幅小篆书法作品《赠梁任父同年》时,读到诗的颔联 “瓠离分裂力谁任?”第一个字就卡住了。“瓠”不是常用字,不认识也无可厚非,但你这是赠送给名人的礼品啊,怎么可以不认识上面的字呢?你连其中的字都认不全,意思能明白吗?送此礼品的目的又何在呢?你说这多尴尬,多丢面子,多讽刺啊?好在顾校长还算谨慎,没像当晚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在国际频道直播时念这首诗,直接把它读成“瓜”。

  关于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颔联中的第一个字,网上的版本也不一样。没有亲见那幅书法作品,不知道那幅小篆到底写的是“瓠”,还是“侉”。但我估计写的是“瓠”, 如果是“侉”,那刘教授再不济也该读“夸”,不能读成“瓜”。有人考证说原诗这个字为“𠇗”,我对此没有研究,不敢妄言。

   还有厦门大学的“黄(黉)门”事件也属此类,其实电视上主持人和嘉宾也时有读错字音的,连文学水平甚高的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偶尔出错,我是语文老师,也有不少字音读不准。只是这几位地位高、名气大,引人注目,才引起高度关注,掀起轩然大波。

   这些好像都是形声字和形近字惹的祸。“形声”是“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一,是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它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其读音,大部分跟它的声旁相同,所以有人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但形声字也有很大缺欠,它的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大多是近似音,不完全准确。加上古今音的差异,据专家统计,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再按老办法去读,真的会错上天去。比如奇葩(pā)、刽(guì)子手、桎梏(gù)、涪(fú)陵、吮(shǔn)吸、呱呱(gūgū)坠地、暴殄(tiǎn)天物、砧(zhēn)板、炽热(chì)、酵母(jiào)、酗(xù)酒、化纤(xiān)等等,都不是生僻词语,但我们常常按它的声旁去读半边,就造成了错误。

   我在东北教书的时候,一次全县教师大会上,教育局长批评我们老师不学无术之后,接着说:“你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你看人家那语文造诣多深啊!”他就把“诣(yì)”说成了“旨”,大家哑然失笑,之后他便有“造纸局长”的雅号。你看,这不是形声字惹的祸吗?

   汉字的语音一不小心就读错了,汉字的字形一不小心就写错的事也常见。去年南方某高校开学典礼上所挂两条横幅,一幅将“驰骋乾坤”写成“驰‘聘’乾坤”,一幅将“鸿鹄之志”直接写成 “鸿‘皓’之志”。这是由形近字造成的错误。很多年前,乌鲁木齐某挂面厂,在国内请人设计,然后花18万在日本印制包装袋,10吨重的包装袋运回来一看,袋子上“乌鲁木齐”变成了“鸟鲁木齐”,袋子不能用了,18万打了水漂。这可真是一点值万金,损失惨重,欲哭无泪啊!

   字音字形,这在生活中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关键时刻出了纰漏,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和损失。我觉得林校长这次读错一个字音,惹这么大的风波,确实狠狠地丢了自己和北大的面子,但是如果大家,不管是在官还是为民,在批评他的时候,能够以此给自己敲个警钟,那也善莫大焉。

   对于汉字,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怀有一颗崇拜敬畏之心。印度前总统尼赫鲁曾经这样评价汉字:“世界上有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个评价没有一分虚夸。汉字是我们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外国文化如何冲击,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根。学好汉字,学好母语,让我华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滋养我们日渐空虚的灵魂,培养我们脚踏实地的作风。

   学*汉字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修炼。它有那么多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还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等,真的有点复杂。一笔之差,意义迥然;一音之别,意蕴不同。一字一音,平常之处,细节不可忽,一笔一划,起落之间,需仔细揣摩。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推出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对汉字和古典文学的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关注。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学*。尤其是身居要职者,尤其是大学的校长、教授们,你们应该是新时代文化的领军者,不管你们是学什么专业的,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上下点功夫,提高文学修养、濡养儒生气质、提升精神格调、开阔人生境界,都会助你开创事业,树立形象,赢得尊重。我们的*主席就是一个好榜样,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无论是报告还是演讲,都能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言简而旨远,在治国理政中传播着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令世人景仰。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汉语正在走向世界,我们应该为我们独特的文字和最美的语言而骄傲,应该让它像鲜花一样,开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错误不是用来批评指责,甚至讽刺的,应该是令我们警醒的教科书,应该是催我们奋进的战鼓。北大清华不会因校长读错个字而黯然失色,它们依然是我们的骄傲和希望,相信明天会有更多的文学鸿儒、科技先锋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8。4。8

 
 
 
上一页:当519遇上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