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了理想主义 方曙晨/灯下江南 步入社会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人见多了,看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经济突飞猛进,人均收入较之前翻了一番又一番,物资丰富的背后是精神方面的流失。正因为在这种大环境下,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正常的现象屡屡出现,还时不时的拷问自己,究竟我们是不是真的错了?吴盼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大致把社会分成了这几类:唯义、唯真理、唯利。唯义顾名思义就是唯义至上,这义包括朋友之间的友谊;亲人之间的情谊;江湖的道义;社会的正义等等。唯真理是对科学、理想的高尚追求。唯利很容易理解就是利益至上。我们就生活在着三种环境之中,唯利主义让我们丢却的义和真理。 今天我想聊聊理想主义,而并非单纯的理想。理想很简单,可以说成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我一直是今日头条的深度使用者,前段时间我突然很厌恶使用这个软件,因为每条新闻下的评论让我感到不安。当下很多人都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说其是应试教育,对其个人发展毫无实质意义。其实我很感激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尤其是高中和大学的教育,高中的艰苦让我们学会了奋斗,体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种激烈的竞争,学会了学*和感动;大学轻松的时光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忙自己的事情,那几年的熏陶让我学会了思考和独立。学校教会我们的不是生存的技能,恰恰却比生存技能更重要,因为他让我们有了思想。 何为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书面解释是: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那么又有人要问了,信仰又是什么呢?是宗教信仰还是文化信仰呢?我认为信仰在每个人心中,可以是宗教的形势,也可以是以文化为载体,甚至是具体到每一个事物中去。信仰并无高低,他取决与我们的三观,那么理想主义就很好理解了,理想主义就是在端正的三观下我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种追求或许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无的。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使我觉得这个国家其实充满了理想主义。说是有两个美国小孩儿,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每个人说自己的理想。有一个小孩儿一下子说出了两个理想:希望有一匹小马和去埃及旅行,还有一个孩子始终没有说出来。于是老师建议这个没说出理想的孩子,从有两个理想的孩子那里买一个。于是他花了三分钱购买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去埃及旅行。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长大了。那个卖理想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到过很多国家,唯独没有去埃及,因为作为一个诚信的商人,他认为,自己已经把这个理想卖了出去,它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要到埃及旅行,就要先把理想买回来。于是他找到了当年的同学,提出了赎回儿时理想的请求。不幸的是,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于是这件事被提交到法庭。法庭判决的结果是,赎回这个理想需要三千万美元!但即使是这样,那个孩子仍然不肯卖出,不是钱的问题。他在法庭上说,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我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自从买了这个理想以后,我变了一个人,我发奋学*,考进了大学;就是这个理想使我遇到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因为她是一个埃及迷;就是这个理想,使我的孩子考进了斯坦福大学,因为我答应他,如果考上斯坦福大学,我们就去埃及旅行。这个理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无价之宝。然而那个人说,即便是花上三个亿,即使是倾家荡产,也要把这个理想买回来!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却让人思虑良久。小学的时候我的理想很简单,一台小小的游戏机就是整个童年的追求;长大了一点我想拥有一台自己的二手汽车,我还为次做兼职拿奖学金;如今我却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了,是涨工资还是评职称,是在市中心买房还是有自由的假期,也许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时至今日,曾经我那些奢华缥缈的想法都飘逝在青春的风中,唯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一个用一辈子去践行的理想,没有终点。 坚持理想主义一定会很累,一旦丢弃就如同行尸走肉。让我们再次重温经典影片《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的经典台词吧"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