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孤村
 
 
修改时间:[2018/04/24 17:07]    阅读次数:[394]    发表者:[起缘]
 

   上大学时在图书馆借到一本叫《孤村》的小说,是作家刘绍棠的作品,小说是一幅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山乡巨变图,也是一幅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百态图,对于来自乡村的我来说,读到那些描写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倍感亲切,它寄托了游子浓浓的乡愁,好像回到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工作以来,亲眼目睹了家乡从原生态到现代文明的嬗变,原先通向村子的公路变得凹凸不平,据说是准备拓宽,工程进行了一半又被搁置了下来。马路两旁的麦田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这些可种植的土地一旦被盖上文明的印章就永远地消失了。

   那年的荠麦青青、油菜花香被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代替,被征地的村民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们拿着征地款去城市买了单元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不完全是城里人,他们还要为日后的生计奔波。村民们不明白城里人为啥总是一个劲地往原上跑,村里仅存的土地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地方,周末的时候这些人会领着孩子来到麦地里放风筝、挖野菜、拍照,有的村民会在麦地里放上几个农药袋免得麦苗惨遭践踏。

  尤记得麦收时节,一片片金黄的麦地里是勤苦劳作的农人,他们头戴麦秸杆编制的草帽、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把割好的麦子码成整齐的一捆捆,拖拉机载着高高摞起的麦穗,艰难地穿行在崎岖的小路上,麦堆上坐着的人也随着拖拉机左右摇摆着。孩子们三五成群、不知疲倦地捡拾着沿路上的麦子,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收获让我们兴奋不已,当时美术课本里的有一幅叫《拾荒者》的画,画里的人捡拾的是生命的沉重与无奈,我们捡拾的是劳动的快乐与希望。夕阳西下,麦子经过碾压,麦子和麦秆分离,人们叉起麦秆堆成一座座小山,小孩撑开袋子口协助大人把晒了一日的麦子装进去,或者帮助大人推起装满一袋袋粮食的架子车,也有的在大人忙碌的身影之间追来跑去大闹嬉戏,听到卖汽水的吆喝声,我们马上凑到跟前买,小贩会在瓶子里插上一根麦秸秆,喝起来有麦子的清香味。如今随着土地面积的减少、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人力,村民们不必在赤日炎炎中辛苦劳作了,但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那些散落在天涯的伙伴们,他乡的良辰美景能否勾起淡淡的乡愁呢?日暖风轻、春光明媚,漫步在村庄的沟沟坎坎,树木、花草在天底下寂寞成长,几株油菜花在没有注目的石块间灿烂绽放,偶而走来几个头戴草帽、扛着铁楸去上工的农人,一只大黄狗向大开的门里窥视着,门里的人大骂一声,立刻跑开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喜鹊的叫声也在这平静里显得清亮而孤寂。孩子们去了县城念书,父母过起了边陪读边打工的日子,除了各家看门的老人,很少能看到年轻一代的身影。池塘早已干涸,曾经的杨柳依依是春日的勃勃生机,笑语阵阵是池边洗衣服的姑娘们,还有拿着网子捞鱼食、追蝌蚪的天真的少年,曾经也与同伴徜徉于村子的桃花林,折下几株桃花插在瓶子里,满室生香。

  学校被改建为一个食品加工厂,此时的校园就像一个空荡荡的剧场——一个谢幕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还在、唯一的一个观众,沉浸在昔日里这里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的戏剧里:一场春雨之后和老师在百花盛开的季节里赏花,老师向我们介绍每一种花的名称和属性;我们整理着教学楼后面的一块地,一位女同学吃着在地里拔出来的萝卜就着葱吃得津津有味;似乎看到了那一个个为改变命运而发奋苦读的身影,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拿着粉笔、课本散落在校园各处一遍遍背诵着那些基础知识,一个男同学,已经在美国的一所高校里工作,他曾说这段时光为他以后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当时那个对我们严格负责的老师。如今在这空荡荡的剧场,回忆起当初的繁华、热闹,心中感慨不已。

   上小学时村里的许多青年都下井了(当煤矿工人),闲暇时他们穿着光鲜聚在村小卖部门口谈笑风生,年龄大点的同学羡慕不已,一位校长说:“一个人穿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内在,知识会让自己真正强大。”当时不甚明了,多年之后方觉这句话的分量。当年那些令人艳羡的青年已经不再为外表修饰,带着与生俱来的淳朴、勤劳他们在各个建筑工地上努力劳作着。

   孤村不只代表着人口向外流动导致的空间上的人口稀少,也有繁华过后的孤寂之感,更寄托着在此生活过而远走他乡的人心中那一份淡淡的乡愁。时代在变迁,或许有一天现代工业文明将这个村子包装得面目全非,会让我们找不到在此生活过的痕迹,但它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美好时光,事物的前进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人们的勤劳、智慧将会使孤村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上一页:生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