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不要富养了身体,穷养了心
 
 
修改时间:[2018/04/20 17:07]    阅读次数:[402]    发表者:[起缘]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子女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是父母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的苦,还是众人皆富,我孩子不能比别人穷的攀比心理,亦或是觉得自己无能愧对孩子就竭尽所有富养孩子。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是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把孩子弄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最后,溺爱里孩子被养成了宠物。所以,新闻里才有这样难以置信又令人窒息的新闻:

  小学生打赏游戏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积蓄;女孩17岁却还要父母喂饭穿衣;因为妈妈没给他送钱用,儿子机场连捅母亲好几刀;因孩子买苹果手机家庭负担不起,残疾母亲当场给女儿下跪。

  他们被“富养”了身体,却养穷了心。不知感恩、只求索取,自私、懒惰、价值观、道德观缺失,禁不起挫折的打击,受不了苦。

  所以,精神富有的人有能力创造物质,而精神贫穷的人,却连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都没有。

  以前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让孩子早早懂得柴米贵,人在困境,也会奋发图强。

  我上学时和我一样的穷孩子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去争取更好的生活。

  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

  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

  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更是折断了孩子自立的脊梁。

  父母的全方位呵护,让很多孩子无思无想的享受着安乐,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更不知道父母的艰辛。

  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攀比等不良品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

  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

  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爱。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会不会影响健康快乐成长呢?

  我想,那些举不胜举、德才兼备好孩子的例子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国父母可谓是劳心劳力为孩子操碎了心,却是那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酸楚。

  最近,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于是,当人们反思生活最大的感慨就是养孩子的贵和累。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这是为什么?

  也许真的是中国父母的心太脆弱,爱孩子爱得太自私了。

  父母们以为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以为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最好的,以为自己永远不老不死,所以总把孩子当婴儿照顾,让孩子失去了自食其力的机会和能力。

  甚至有个孩子上小学了,带饭妈妈没有把鸡蛋剥皮,那个孩子就不会剥皮而把你鸡蛋原封不动的剩回来了。

  这样养孩子,不是真的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养毁了,养废了。

  我们希望孩子勤苦俭约,自立自强,不是说要像旧社会那样,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是天天跟孩子诉苦。

  “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抱怨“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上班,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怎么对得起我们?”

  这么说,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我们可以穷,但不能穷得卑微,而是要在贫穷里穷出倔强和自强。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当父母们倾其所有为了孩子,近乎倾家荡产为了教育,想想这就是爱吗?

  以爱之名的无微不至呵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渐渐形成的自主和自理能力。

  就好比一个四肢健全的人,你非要把他当成废物养,这样的父母,这样的爱是自私的,更是狭隘的。

  中国父母们,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的贴身保姆。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因为父母们忽略了自己身为父母,更应该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教会孩子自立,自理和做人,而不是一味的包办所有事情。

  全能保姆式父母,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爱,适当的教,科学的育,理智的陪伴,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给孩子自理和自主的机会,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们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父母就如同这阵北风,无论外力多强,也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

  一个人愿意成长、独立,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成长多重要,而是成长过程里他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们自我实现的方式比成人简单很多,很多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只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孩子为父母开一次门,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出一个机会,退退位,让孩子有点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感,教他做自力更生、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