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茶余饭后看戏剧,初闻正确却错语
 
 
修改时间:[2018/03/19 11:07]    阅读次数:[464]    发表者:[起缘]
 

  茶余饭后看戏剧,初闻正确却错语

  蔡汉以

  2018-03-16

  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看看电视剧这是时常的事。在欣赏戏剧时,我发现存在着一些历史错误……现把“顶尖历史趣闻”中的举例,整理如下:

  哥哥。现在是用来称呼兄长,可是在唐朝前,“哥”是歌的意思。因此在唐朝前的电视剧,不应该出现把兄长称呼哥哥的剧情。而在唐朝前,用“兄”称呼哥哥,比如说称呼长兄即现在的大哥等。

  称呼。古代汉人对自己父母的称呼,不是都叫“爹娘”。各朝称呼都有差别,比如说南北朝隋唐时期,称呼父亲为“耶耶”,称呼母亲为“阿娘”。

  奉天承运。古装剧里太监念皇帝的诏书,开头必然说“奉天承运……”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明清两朝是这样的。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运指的是---继承“五德”(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所以奉天承运意为君权神授,君权是上天赐予的。

  在唐朝一般诏书的开头是“门下”二字;而元朝汉文诏书的开头一般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圣旨开头为八个字,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六字是连续的,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为诏曰,制曰和敕曰。“诏曰”是诏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须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均会使用敕曰,意为告诫官员要勤于政务,勿贪图享乐,要忠于朝廷。

  大人。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源于清代,源于满清政府对于汉人思想的奴性控制。而现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装戏,全称大人,这是误导了观众。大人前面一般会加上姓,比如黄大人,但是现在的编剧都称呼“和?”为和大人,这就不对了,和?姓和吗?不是,他姓钮钴禄,和?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汉人的叫法叫钮大人还有一点依据!

  奴才和奴婢。宦官自称为奴才始于明代,而现在的影视剧,不管是哪朝太监,都对皇帝和后妃们自称奴才,这是错误的。还有清朝的满臣和入了旗的汉臣也自称奴才,没入旗的汉臣只能自称臣。事实上,这是清廷的一种民族歧视,因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级宫女)也是自称奴才的。

  奴婢的本意为奴隶,男称奴,女称婢,奴婢是没有自由的。而现在编的影视剧,宫女们对皇帝和后妃都自称奴婢,这也是不对的。到了元朝,有发现宦官自称奴婢的。

  夜市。夜市,学术界认为起源于北宋东京,在两宋时期夜市发达,而且商品玲琅满目,有娱乐场所,有饮食服务,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现在不少影视剧,在唐朝出现了夜市的剧情,这是不对。唐朝只有上元节,这一天夜市开放,男女们跑到街上,看花灯尽情玩乐,这天也是有情男女能在一起的最开心的一天。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情人节是上元节。

  本宫。指一宫之主,也就是说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比如说皇太极在1936年立的五宫,分别是清宁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即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敏惠恭和元妃),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即懿靖大贵妃),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康惠淑妃),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宫的女人才有资格称本宫,剩余的皇太极的其他女人都没有这个资格。

  大家也许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称本宫,这是因为太子是东宫之主。因此本宫并不只是皇帝女人的专有称呼。至于现在的电视剧有的不是一宫之主的女人也自称本宫,这是错误的。

  清朝的发式。清初颁布的剃发易服令,要求汉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发式,汉人奋力反抗,当时造成了满清的镇压,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

  清初的发式是金钱鼠尾,也就是后脑勺留一撮头发,然后垂直留辫子。而现在有关清朝的戏的那种后脑勺大辫子的发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这个样子的。

  击鼓鸣冤。击鼓为百姓鸣冤,是始于明太祖,在此之前并非如此。现在的影视剧中百姓向官吏击鼓鸣冤的情节时常出现。然而衙门前的鼓,最早并不是作“鸣冤”用,而是官吏的下班铃声,鼓一敲就宣告下班了。这也是现代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历史错误。

  公公。这是对于年纪较长,并且地位最高的尊称,这个就好比我们现在可以称呼老爷爷为老公公一样。现在的电视剧,管任何太监都称呼公公,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史实的。用老公公称呼太监,是明清两朝的北京市民,对于太监的一种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