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诗人们该挥手告别平水韵了
 
 
修改时间:[2018/02/24 15:07]    阅读次数:[430]    发表者:[起缘]
 

   诗人们该挥手告别平水韵了

   文/郭有生

   和诗人们接触的多了,就发现他们写格律诗用了平水韵,就有一种自豪感,好像比用中华新韵的要高明多了。

   其实平水韵早已不适应时代了。

   现在有史可考的是隋代陆法言编成的《切韵》,共分193韵,唐初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接着孙?冶嘈戳恕短圃稀罚?恰肚性稀返脑鲂薇荆??95韵。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所依凭的韵书。到北宋陈*年、丘雍等依据前二韵修订而成《广韵》,后丁度等人又奉命重修了《广韵》,而称为《集韵》及其简本《韵略》,为206韵。《韵略》又称《礼部韵略》,是宋代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南宋刘渊编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并韵为107韵,但早已失传。清代编订了官修韵书《佩文韵府》,及其节略本《佩文诗韵》,后者还是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因只是和平水韵在韵字上有增删的区别,所以也是地道的平水韵。我们现在用的平水韵,实质上就是《佩文诗韵》。这些总的来说,属于中古音系。我们依凭韵书声韵写诗,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了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很有美感。但我们现在用中古音系的平水韵,实际上却有许多可笑之处。

   首先,起初一个字,韵书和生活中的读音是吻合的,但后来渐渐二者出现了差别。比如古音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但到了公元1324年,从元代散曲家周德清所编的《中原音韵》一书,可以看出入声已经消失,而出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并分为19个韵部,收集常用字5876个,这正反映了生活语言起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自然不是《中原新韵》出现之日,而是早于之前的事。这说明我们写诗有入声,而人们诵读时入声已消失。当然和现代的中华新韵,我们能看出更多的不同,比如上平声一东二冬,古代读音不同,现代完全相同;下平声二萧三肴四豪,古代韵母有区别,现在看来是一致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现象,你用平水韵声韵写诗,却一定是用中华新韵的声韵来诵读。因为变化了的语音,只有音韵学家也许知道终究原来怎么读,普通诗人和一般群众哪能知道!所以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信,你把一东二冬的不同处读出来,你把六鱼七虞的区别读出来。

   这就是说,你用平水韵写诗,你或许根本不知道以平水韵该怎样读你这首诗。人们一般把语音的演变,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现代音系。秦汉之前的上古音系,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中说:“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其实看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韵脚来看“服”和“侧”当同韵,“采”和“友”也当同韵,还有“?”和“乐”也当同韵,但我们现在看起来完全不同,因此你要读出古音岂是易事。

   平水韵,属中古音系,和现代汉语比,调值肯定有变化,所以你想以平水韵来读调值读不准,这是必然的。中古音系有入声,而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因此许多人并不知道入声该怎么读,上过大学学过音韵学的或从地方方言所保留的入声字,也许你能知道一二,比如陕北方言中的“药”、“月”“福”等。但声母与韵母的变化,你就怕弄不明白。现代汉语声母21个,而中古音系声母却有37个;韵母变化,只从平水韵所列的106韵,你就会发现“东”与“冬”、“鱼”与“虞”、“真”与“文”、“寒”与“删”等,古代韵母是不同的,所以你以平水韵写诗,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平水韵的声韵该怎么读?那你的高明处又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在上古书面语与口头语是一致的,但渐渐的二者分道扬镳,出现了口头语是口头语,书面语是书面语,于是有了所谓文言文,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在白话文运动中才结束了这种状况。诗歌,采用的音韵,也是这种状况,比如上面所说的《诗经》,诗歌所用的音韵和生活中的读音是一致的,但渐渐的二者也分道扬镳了,可以说至少在《中原音韵》出现的元代,入声字的消失就出现了这种情形,声韵的变化更是早于这一时期。那么我们为什么音韵声调与现代汉语区别很大还要用呢?我们就不能也像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来个“中华新韵运动”呢?其实古人也不是死守古韵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唐人律诗,通韵之例极多,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苏?《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钱王睃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律诗正格是要一韵到底的,如用邻韵也是有讲究的,如首句用邻韵称之为“飞雁入群”格,尾句用邻韵称之为“飞雁出群”格,二六句是一韵,四八句是另一邻韵,则称之为“进退格”, 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虞韵)萧条万象疏;(鱼韵)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韵)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韵)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韵)

  还有“辘轳格”二四是一韵,六八是另一邻韵,如此等等,其实是因为这些韵在生活中已经逐渐变成了同韵,所以古人想突破原韵书的限制,但又谨小慎微,所以采用了这些“格”。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还裹足不前,还用那些和实际生活完全脱离的韵书呢?

  本来用平水韵,按理当韵同平水,律同平水,读同平水,而实际完全不可能如此,所以出现了用平水韵写诗,用中华新韵读诗的怪现象,还得意自己能写出正宗的格律诗。再说,诗的好坏最根本的是内容,是诗的语言意境和思想内容,因此就是你的诗符合平水韵,也说明你只是入了门,有什么可得意的呢?

   其实用中华新韵,声韵和现实语言实际相吻合,韵也相对宽而有利于写出更好的诗句,读起来声韵更和谐优美,也更容易让年轻的诗人学会而便于传承。这不是很好吗?明朝曾推行和现实语音相合的《洪武正韵》,但失败了,人们写诗还是普遍采用平水韵,那么这次的中华新韵是否还是这样的命运呢?看来抱残守缺,保守落后,是诗人们的致命弱点,难怪人们一看写律诗的人,就想到了“老学究”这个词。

   看来与时俱进,总要和保守势力作斗争!但我相信《中原音韵》这个现代声韵体系的先声能够成功,中华新韵也一定能成功!

 
 
 
上一页:依旧不忘初心
下一页:回村待客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