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纸人
 
 
修改时间:[2018/02/24 03:07]    阅读次数:[430]    发表者:[起缘]
 

  纸人

  从一个大的角度上来说,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它代替了兽骨,竹简等记录工具,使文化传播速度迅速加快。纸,变得无处不在。悲伤的是,树却遭了殃,它们被砍伐,磨合,浸泡,晾晒,逐渐失去心跳,失去眼眶,细胞依次迸裂,死无全尸,又不得埋葬,连灵魂也被挤压的无处容身,最终变成了纸,各式各样的纸。

  竹简啊,兽骨啊,他们都活着呢,像其他生灵一样呼吸着,哽咽着,抽泣着,又嘲笑着。所以他们不屈于被人类驯服,以致不友好的事情发生——竹简被蛀,兽骨破裂。不蛀不破者则用尽全力压住孔子的车马,堵死皇家的书斋,让数不胜数的人费尽心力保存它。整个世界在缓慢而笨拙的走着,而古老的东方大国又一次创造了这个神奇的东西——纸。

  自汉代以来,纸就出现了。中国文脉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王阳明,曹雪芹,鲁迅依次闪耀,安慰自然,安慰人类,安慰历史,而这些文脉继承者的瓶颈却越来越低,似黄河水般上游澄清,中游激荡,等到了下游就浑浊到岌岌可危了。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的各个条块都已在风华耗尽之后自然老化,注入萧瑟晚景。这是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转衰的必然规律。无可奈何。而在这一背景后,纸,真的就一点错也没有吗?

  纸得出现,是文化的福音,为文脉打了一支强心剂,但同样它也桎梏了文化。为什么文化越普及而文脉中枢却越来越少呢?黄河到下游,命运注定步履蹒跚,泥沙俱下了。金子会被厚厚的沙泥淹没河下,能量越大越要向下,任人间再雕刻琢磨也摸不出来了。于是,某个新生的文化血肉不再复苏。

  物以稀为贵在同一种事物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不得不认可,文化普及竟然压得文脉难以呼吸,一个肥硕,一个精炼;一个众志成城,一个孤军奋战;一个手持枪杆,一个手不释卷。有些时候,不是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而是鸡一多,凤凰就变成了鸡。

  这时,不得不提及一个词语:同化。中国的长寿或许得益于此,但中国的文化又失败于此。纸不是文化罪人,也没有堵塞文脉,真正的罪人是人们自己。同化是一个重要而危险的态度,当一个正常人发现,有了知识,就可以衣食无忧,甚至荣华富贵,安定国事,可以要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他不再殷勤地仰望星空,尽管他还有梦想,尽管他仍不断学*,但知识赐予他的东西也定格了他的高度。文化巨人之所以能让整个星空闪耀,是因为目光一直注视着星空。

  人的弱点——同化。

  像磁铁一样聚成一团,不断同化,生生不息,变得肥胖,油滑,不便行动更不便思考。人人都这样了,星空依旧亮着,但缺乏了仰望、祝福、期盼、幻想、汲取,最重要的是变化。

  很少有人会再去像曾经的巨人一样思考问题,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折了起来,由树开始慢慢折了起来。先是砍伐、挣扎、血肉模糊,之后咀嚼、呕吐、张牙舞爪,再是漂白、排列、榨干心血,最终变成了——纸人!

  可以飞翔了,可以日日夜夜欢聚一堂,甚至可以变成一切。只是扔了心脏,丢了皮囊,根基还留在以前生长的地方。

  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同化,磁性愈来愈强,于是可以吸引偏居一隅之人。世外桃源就这样没了,七贤竹林就这样砍了。新生的青年也要变成熟,带着稳重的态度,不过雷池半步,被保护,被囚禁。生活欣欣向荣,心灵体无完肤。

  这是进化吗?进化成不敢呼吸的东西吗?于人,要的是改变——从年轻的生命开始;于国,叫做改革——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文脉,在今天,不必等待。

  我想,这亦是一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过程,让纸人回归成树,自由呼吸,英俊挺拔;让国家回归成树,扎根历史,扎根传统,散发枝干,散发生机;让世界回归成树,静植岩上,四方平安。

 
 
 
上一页:花好,戊戌年
下一页:依旧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