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写春联
 
 
修改时间:[2018/02/09 00:07]    阅读次数:[434]    发表者:[起缘]
 

  写春联

  

  “过完小年过大年,家家户户写春联”,年向我们姗姗走来。好的春联犹如春风扑面耳目尽染,又如一碗醇酒沁人心肺。

  写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可追溯到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他的卧室门口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我国第一副春联。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做了皇帝,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除夕前都必须书写春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微服私访,挨家挨户观赏取乐。从那以后,春节贴对联延续到如今。

   我记得小的时候,春节前一个星期,父亲是最忙的。父亲是农民,上到小学三年级,也算是村里的“秀才”。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写对联。特别是春联,村里会写对联的人就很少,来请写春联的人就显得多。用一句老话来讲,“三十晚上的砧板家家响”。不贴春联就没有过年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艰辛的生活磨灭不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意志,红花的春联一贴,就贴出了喜庆、富足、幸福。

  年味越来越浓,写春联把备年货推向了高潮。父亲写春联,总是让我在旁边拉着,口里振振有词的说着要写的内容。旁边倒满一杯酒,喝上一口,写一对。我比较敬佩父亲,我们写作文还要打草稿,他从来不用,就像多啦a梦的魔法口袋,好像有写不完的春联。有时一天要写10多家,有的人家一家要写八九对,少的人家也是五六对,就连猪圈牛舍也要写到。回想起来,大都是“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欢度春节”、“春风化雨”、“财源茂盛”、“爆竹声声”之类。春联是一种新的期待,一份中国印象的文化大餐。

  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让我写,开始我不敢写,后来我也写着父亲的样子学写起来直到现在。毫不夸张的说,父亲是我业余写作的第一位老师。从那以后,每年的春节,我养成了看春联写春联的*惯。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村,我喜欢读人家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从中猜测这家人的生活。看到好的,我还会掏出采风本记下来,慢慢品尝。

   近年来,县文联每年组织书法家到下乡送春联,我虽然不是书法家,偶尔也跟着去客串一下,主要是去向书法家学*,顺便去采风。没有送到的人家只好去街上买回现成的,过年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春联。

  今年的春节,我要把高高的灯笼挂起来,红红的春联贴起来。站在年的门口,寻找儿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