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刺激效应”与莫言成功
 
 
修改时间:[2018/02/01 01:07]    阅读次数:[465]    发表者:[起缘]
 

  “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在回忆自己早年生活时所发的感概。英国路透社则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评论指出:“莫言的成功归功于他早年艰苦的生活经历。”可见,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生活和遭受的挫折与打击,给莫言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与文学创作。而这些苦难的折磨、酸楚的体验,实质上是一种深刻的剧烈的心灵历练和精神刺激。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只运用了自己脑力的20%,还有80%尚未开发利用。但当一个人的大脑受到某种刺激,智力受到激发时,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力量、行为、思想都产生巨大的变化,以至创造出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对一个人强烈地、持续地产生作用,乃至影响终生。

  由于时代、家庭成分、性格等因素,莫言年轻时代所受刺激比同龄人要多。正是这些接连不断的刺激,造就了今天的莫言,“敦促”他一步步取得了文学事业的巨大成功。那么,莫言主要受到哪些刺激呢?

  忍饥挨饿。莫言生于动乱年代和穷乡僻壤,从小就遭遇生存危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自称像小猫小狗一样长大,一下生就四处“觅食”,像“饿死鬼”托生的,永远填不饱肚子。他不仅吃糠咽菜,还吃过草根树皮,甚至吃过煤块、白土。能吃的吃了,不能吃的也吃过。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年龄,却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以至在听说济南一位作家“腐败”得一天三顿吃饺子时,几乎一年吃不上一顿饺子的他,便立志当一名作家,能一天吃上三顿饺子!

  落寞孤独。因为“造反”,莫言小学尚未毕业即辍学回家,一个人到荒野洼地去放牧、割草,天天与牛羊为伴。一个本该读书和趴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过早地被学校和社会抛弃。为了排解寂寞和郁闷,他主动与牛羊“唠嗑”,牛羊只顾低头吃草不理他;想和鸟儿“沟通”,鸟儿落下几粒鸟粪叽叽喳喳冲天而去;于是,他只好躺在苍茫大地上,仰望蓝天白云出神,陷入沉思和想象,自言自语,想入非非。优秀作家最宝贵的素质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莫言强有力的想象的翅膀就是从那时展开的。

  屡遭歧视。在农村20年,莫言遭受了诸多不公平的、恶意的对待。只因一句“老师是奴隶主”的戏言,他就受到批判,挨了耳光,被予以严重警告处分,弄得好久抬不起头来。这对幼小的心灵是一种怎样的摧残?试想,当他牵着牛羊、背着草筐路过校门,听见同龄人朗朗的读书声时,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自卑与悲凉?在桥梁工地上拔了几个萝卜,就被勒令跪在毛主席像前忏悔请罪,回家又遭打。其实,正如他的爷爷所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嘛,值得这样小题大做?”从18岁开始,莫言立志当兵,他连续三年体检合格,都被人顶替,直到第四年才如愿以偿。

  情场失意。15岁那年,情窦初开的莫言看上了石匠的漂亮女儿,他鼓足勇气求爱,却遭到对方讥笑:“你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厢情愿的莫言痴心不改,又托一位大嫂前去提亲,得到的回答是:只要他能写出一本像她家那本《封神演义》一样的书就嫁给他!于是,莫言亲自登门表达爱意和雄心壮志,不料非但被拒之门外,还引得一只凶猛的大狗向他狂奔扑来……从此,不仅为了一天三顿吃饺子,还为能娶石匠的女儿做老婆,莫言开始了他漫长的作家梦。

  显然,“刺激效应”确实在莫言身上发生了,且起到很大作用。面对人生的苦难、生活的辛酸,莫言丝毫没有怨天尤人,自甘沉沦,而是把它当做上帝的恩赐,当做宝贵的财富,当做奋然前行的动力。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登上了世界文学的巅峰。

  当然,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刺激,却未必发生“刺激效应”。因为它对意志薄弱者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借口。只有像莫言那样理性地对待刺激,勇于摆脱命运的束缚,在逆境中奋发向上,才能产生“刺激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