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潜台词
 
 
修改时间:[2017/12/31 22:07]    阅读次数:[394]    发表者:[起缘]
 

  中国人说话办事历来讲究含蓄内敛,恪守礼仪,有损和气不利他人的话一般不讲,即使遇到有碍面子或者实在绕不过去的事,也并不会不顾地点场合直接说破,必是善意提醒,委婉表达,似乎只有这样,才不显粗鄙,极具修养且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生活中各类潜台词的运用就很是普遍。

  潜台词本是一个戏剧术语,指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悟出的言语和意思。俗话讲“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听的其实就是话中话,就是潜台词。听懂潜台词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和动机。例如“你真行啊”这句话,本意是称赞你能干、聪明、事情办得好等等,但因为说话者的动机、场合、环境不同,也可能在说你无能、愚蠢、事情办得很糟等等,这样的潜台词就与本意出现了完全相反的含义。

  中国人对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广泛使用,驾轻就熟、源远流长,显然要比“潜台词”这个术语在戏剧理论中的产生和运用要早得多。《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主要记录了秦王、安陵君和唐雎三人围绕以地易地的一段外交对白,短短数百字,潜台词迭出,语言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尤其面对唐雎的拒绝秦王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相威胁,看似没有讲土地的事,但意思是说,我就是天子,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就要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唐雎则以“大王亦尝闻布衣之怒乎”来回应,针锋相对,毫不让步。几番舌战,好似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与两国外交谈判毫无关系,实则把强大秦国意欲吞并弱小安陵国的危急存亡情形,演绎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也把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沉着,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唐雎不辱使命》历来被学界公认为以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经典之作,不可否认的是,文中潜台词的运用着实为此增色不少。

  潜台词应用广泛,除了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外,日常生活中也能遍地开花,俯拾皆是,尤其能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讽刺效果。《笑林广记》中载有一则名为《三上》的笑话,说有一个秀才,每次作完文章都拜请前辈指教。一位前辈评价他的文章说:“古有欧阳公作文,自己说大多是从三上得来,你的文章特别像欧阳公第三上得到的那样。”秀才特别高兴。他的朋友听见了,对他说:“那人是在嘲笑你。”秀才问:“把我比做欧阳公,怎么能说是嘲笑我呢?”朋友回答说:“欧阳先生的三上,说的是:枕上、马上、厕上;第三上,指厕所呀。”秀才这时才明白人家是在讥笑他的文章很臭(差)。还有一则叫《何处风凉》的笑话,说的是盛夏天热,有几位官吏在商议公事,闲聊时谈到天气酷暑,什么地方乘凉最好。一个人说:“有个花园的水阁上很风凉。”一人说:“有个寺庙大殿上很风凉。”有个百姓在一旁叫道:“衙门公堂上最风凉!”众官长惊问:“为什么?”百姓笑道:“那里是有天没日头的处所,怎么不风凉呢?” 这种潜台词的用法,就极具嘲讽意味。

  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台词,大家最熟知的要算“端茶送客”的礼仪。一般主客议事完毕,无话可说,主人自己不端茶,却反复提醒客人“请喝茶”的时候,就是客人该告辞的时节。若客人不知趣,还不主动请辞,旁边管家就会朗声喊道:“送客!”相反,遇到主人想长留的客人,除过热情交流、同时品茗以外,也有一些忌讳的言语和行为要注意,例如不可当着客人呵斥家人、仆从,不可扫地抹桌打扫卫生,甚至也不可谈你马上要办的一件事情等等,都是为了防止产生歧义的“潜台词”。

  现代人对潜台词的应用也很广泛,常常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不愧是经年浸淫“潜台词”文化的中国人。

  有一天,一家服装店老板拼命追着一名顾客,很夸张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先生,卖一件衣服吧,它的寿命保证会和您一样长!”顾客听了一笑:“我可不相信我会死得那么快。”这里顾客一语双关,反唇相讥,以潜台词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服装店老板的反感和不信任。虽没有直接质疑其服装质量,但个人观点和决心已然明确清晰,还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想必此言一出,服装店老板断然不会再纠缠他了。

  还听过一个《等胡子长出来》的段子:一个小男孩去理发店后,假装大人的样子喊一声:“老板,给我刮一下胡子。”老板并不讲话,只是让他坐下后,先把理发的围裙给他系好,又煞有其事地在他脸上涂满了肥皂,然后就去一边与人聊天了。小男孩等了好久好久,见理发店老板毫无反应,便不耐烦地问:“老板,你什么时候给我刮胡子?”老板答道:“别急,我在等你胡子长出来呢。”在这个段子中,小男孩讲话的潜台词是“我长了胡子并要求要刮掉它”,理发店老板发现了他这个潜台词的虚假,将计就计,以同样的潜台词揭露了这个虚假,自然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还有人总结了现在年轻人恋爱期间常用口头语的潜台词:“我想我真的不适合你”(我根本就不喜欢你)、“你人真的很好”(我真的不想和你在一起)、“我们的距离太远了”(做个朋友就不错了,你还想怎样)、“你真的很可爱”(你真的很幼稚)、“你冷不冷”(真想拥你在怀中)、“你很有气质”(只是长得丑了点)等等,这些潜台词古灵精怪,无从考究,但又大行其道,甚嚣尘上。上年纪的人了解了这些潜台词,每每会感叹自己的落伍和过时,无不对“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古训生发无限歉疚。

  潜台词虽妙,也不是万能的,也会遇到不灵光的时候。

  很久以前就读过一则有人以潜台词抵御强盗的荒唐故事。大意是说一天晚上,一大户人家遇到强盗来袭,家中只有一位公子在秉烛夜读。眼看强人明火执仗攻破外院,又向内院袭来。公子无计可施,遂在门口挂一木牌,上书“内外有别”四个大字。强盗来到内院门口,看也不看,破门而入。公子慌乱间无处可去,就躲进了厕所,进厕所门前还不忘把门口写有“里面有人”的大牌子挂出来。强人那管这个,眼瞅着就要冲进厕所,危急关头公子装着如厕的样子,急忙使劲“咳咳”两声。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留给读者想象的东西却不少。虽然公子一而再再而三以潜台词方式告诉强盗,“不要进来、不要进来、不要进来”,但这潜台词显然是用错了地方和对象。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何况遇到的是强盗?可以肯定的是,那个迂腐公子的下场注定好不到那里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济凋敝,欠债普遍,企业员工经常连工资都按时拿不到手。有一年年底,单位安排我去山沟里的一家乡镇企业讨要货款,中途遇到另一家企业的一名李姓销售员,也要去同一家企业追讨货款,而且人家的产品比较稀缺,这家乡镇企业只要生产就离不开它,不像我所在企业生产的均是大路货,如果断供对这家企业并无威胁。于是一路上我对其称兄道弟,递烟点火,殷勤有加,央求与他结成同盟,一同讨债。到了那家企业,分管供应的副厂长因了李先生的面子,起初自然热情接待,嘘寒问暖,也不忘历数自己企业的困难。期间还多次给李先生示以眼色,让其去隔壁办公室单独深叙。李先生因有言在先,并不理会。那副厂长只好说:“李先生,有人在隔壁办公室找你有事。”我当然听懂了他想拆散我俩的潜台词,急忙紧随李先生一同去了隔壁办公室,那办公室果然无人,果真是他的策略而已。眼见那副厂长的潜台词我是充耳不闻,不管不顾,端的是一个“叫不醒的装睡人”,那副厂长终于撕下了客套的面纱,径直跟过来说:“李先生,厂长在他办公室等你,快去!”容李先生出门后,立即用身子压了门,挡住我的去路,说:“厂长要见李先生,你就留在这里喝茶吧!”说完并不走开。我看他人高马大,身体健硕,又在人家地盘,实在无计可施,只得乖乖就范。那次讨债最终无果而归。

  可见,运用潜台词也要看对象、分场合,如果谈话双方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次,也谈不到一个调调上,说出的潜台词对方根本听不懂或者故意假装听不懂,那就不必绕来绕去,空费口舌,不如直截了当,明白告知,这时不用潜台词最好。

 
 
 
上一页:计划与人生
下一页: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