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笔随梅共艳 情伴月同皎——作家高琳女士印象记
 
 
修改时间:[2017/12/26 13:07]    阅读次数:[419]    发表者:[起缘]
 

   笔随梅共艳 情伴月同皎

   ——作家高琳女士印象记

  

   文/郭有生

   昨天,有幸参加了高琳散文集《见字为安》分享会,也见到了作者高琳女士。

   高琳女士,看来不过三十几岁,一袭挂带黑色长冬裙,一件红如赤霞的上衣,神色清纯如溪水,沉稳如冬梅,睿智如翠峰。我心里嘀咕,已是凛冽的寒冬,塞上还有这么靓丽的一抹春色!

   我拿起了她的书,背面的文字迷住了我:“没有荷/雨声谁来听/没有雨/残荷寂寞为谁立”,真是好美!

   我问她:“你还写诗吗?”

   她说:“不写。”

   “那怎么封底有首微型诗呢?”

   “那是我散文中的几句话。”

   我忽然意识到,她的散文一定用如诗一般醇厚凝练的语言,把自然、人生、情感的美,像十年老窖一样醉人的表达出来,那是怎样的艺术风味,怎样的动人心弦,怎样的美感享受。

   我加了她为微信好友,随便翻看她微信圈中发布的图片、文章,榆林著名作家曹洁、王建霞、朱小林的身影,不时出现,倒有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味。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她女儿用欧楷写的一长幅《弟子规》,看来字迹遒丽,功底不凡,这从侧面看出高琳女士的人文素养,这让人又生三分敬意。

   她待人挺真诚而热情的。作家王建霞介绍了一下我,她就挽留我中午一块吃点饭。餐桌上,刚好我俩又是一桌,当外表金黄的馅饼上来时,她转动餐盘在我面前停下,叮嘱我多吃一块,说这是最富特色的小吃。我和小说家高仲岗,在一边抽烟闲聊时,她又过来热情招呼,也随便聊起了创作,她说她的散文,就是身边之事,心中所感,情动而发,不喜欢无病呻吟的文字。

   回家的路上,王建霞絮叨着高琳女士的散文好,短而有味,有时睡前,已经有些迷糊了,还想读完。被她这么一说,我一回家就急切的打开阅读起来。

   懂艺术的人,总会吊人的胃口,说书人总会在关键处打住,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电影人总是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让你欲罢不能;园林人总喜欢采用假山、墙垣等隔景,但又露出那山那墙之外的迷人一角,诱你继续匆匆向前。高琳女士《见字为安》那题目和那封底的文字不是这样吗?让你有打开书的冲动。现在再看一个个小标题:见字为安,桃蹊柳陌,花开见佛,小阁藏春,夜深花睡,拈花微笑,这些都典雅而含蓄,给人留下广阔的美好想象空间,使人有一睹为快的欲望。让人想起“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这六个小小标题,就是那出墙的“一支红杏”,让人想早些欣赏那整部散文集的“满园春色”。

   一口气看了几十篇,发现高琳女士是写散文的一把好手,真正懂得散文该怎么写。她在《拈花微笑》中说:“生活如丰厚的大地,散文是大地上光着脚丫奔跑在春天里的孩子。孩子身上有泥土气,有花草香,脸上有呼呼而来的风,脚上沾满溪流的欢悦。这个满身山乡味的孩子,任你爱,任你亲,任你装扮。”这个比喻多好,把散文的真谛鲜活生动的表现出来了。我仔细的琢磨着,把散文比喻为“孩子”,那散文就该是鲜活的,纯真的,富有生气的。以“光着脚丫奔跑”来比喻,散文那无拘无束、自由活泼的笔法特点就鲜明的凸显出来。“泥土气”是生活气息,“花草香”是“道法自然”的艺术魅力,“呼呼而来的风”是时代吹来的像春天一般能绿人心的情趣,“脚下的溪流”是叮咚而来的清纯情感。这巧妙的博喻,让人反复咀嚼,似乎品到了散文的精髓,又似乎朦朦胧胧如雾中花、雨中山,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真实散文家,说散文,诗的语言,画的意境,琴的韵律,景的魅力。

   真正的散文家,在语言的驾驭上,一定是自由活泼的。怎样才算自由?随感情,该用质朴语言就用质朴语言;随情景,该用典雅语言就典雅;随气势,该用豪放语言则豪放;随意境,该用含蓄语言就用含蓄语言。高琳女士语言功底扎实,在语言的应用上还真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从此阡陌多暖春》一篇中,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写尽了爱人在自己住院期间感人肺腑的关爱:“爱人用热毛巾给我擦身、洗脸、敷脚后安抚我入睡,时而紧紧握住我的手,时而轻轻抚摸我的额头。我好容易睡着了,爱人才睡在我右边的一张窄窄的折叠床上。我发出一点点轻微的声响都会惊醒他,一晚上几次起来帮我翻身或喂水。”这里没有什么语言,比这朴素的色彩更合适,朴素更显感情的本真,更显心底一吐为快的冲动,更显最真实生活的一面。在《小阁藏春》中,写的是自己高雅的养花情趣,语言也似花绚烂起来:“小花圃,是我一个人的湖光山色。它是生命的本源之美,是我与自然的密语,每天都有二十四番花信来。你若念我,也寄一帛花信来,在一朵花,一片叶里,见字为安;在一朵云,一滴露里,深情落款。”在《如果遇见美好》中,写的是自己的哲思,用半藏半露的含蓄语言,更显深沉,更有味道,更引人遐思:“如果遇见美好,切莫走得太远或者太近。太远会失去审美的视角,太近了,就失去了秋水横渡的凄美。留一段情感给遥望,留一段距离给转身,因为生命的本真是萍水相逢。”

   散文也需要厚积薄发。说“厚积”,那阅尽喜怒哀乐是积,留连诗词曲赋是积,沉醉琴棋书画是积,徜徉高山大川是积,交友往来同乐是积。没经历,没往来,没情趣,没追求,必然心灵干枯,那笔下怎能绽放出奇葩? 她的“厚积”无须多说,但从“厚积”到“薄发”,是需要灵性的。高琳女士,和花卉对话,那与众不同的话题,是独悟的灵性;盘桓在亭台楼阁、桃溪虹桥,看到不同的景色,是慧眼的灵性;在一词中深味到一个世界,在一语中能探到一颗骊珠,是深邃的灵性;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间,揭示出情感闪耀的霞光,是品质的灵性;用笔能纵如脱缰的马,又能戛然而止来收,是美感的灵性。因此她的散文,养时,养身,养才,养心。

   画画“三矾九染”,以求厚重之气;散文往往技、道、情、意、美融为一体,而达到一种厚重的艺术效果。这些,交织在她整个散文中,也交织在她的只言片语中。比如这么一段文字:“拾级而上,行走在密林中,涧水溜玉,画壁流青,野花藏路,鸟雀鸣枝。我们随心走,随意坐,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往事尘缘,所得尽是自然的知音,周身澄明而辽远,仿佛指缝里的光阴都变得温润起来。”你看,整句和散句和谐结合,一个“溜”写尽涧水的清澈,一个“藏”写出野花的繁茂,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诉说了动人的美感,用“周身澄明而辽远,仿佛指缝里的光阴都变得温润起来”,含蓄地表现了沉醉、遐思以及美景的滋养灵魂。书法讲究筋骨血肉,唐代书法家徐浩谈论书法时说:“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翟色备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散文中血肉,是丰富素材;筋骨,是人文价值。高琳女士的《见字为安》,既有感性价值,也有理性价值;既有诗意价值,也有思辨价值;既有开阔视野的价值,也有陶冶情操的价值,既有踏入现实的价值,也有美感愉悦的价值。

   好文章,当然应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我邀请她加入“中华文友之家”和“中外作家联盟”等微信群,不过她只加入一个……

   收笔时,忽然想到她说她女儿大学毕业,已考取公务员,那怎么会是30多岁呢?现在想来,因为她的家,储藏着满满的爱,爱是最养颜润肤的;她广泛的情趣,是最通心活络,舒怀畅志的;她的人生之路正走在青翠茂盛的幸福丛林中,因此幸福使肝气舒,肝气舒则心血和,心血和则脾胃健,脾胃健则肺阴润,肺阴润则肾精藏,如此她岂能不身心都年轻呢?

  

   ——2017。12。24写于塞上驼城,修改于次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