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大师作品带给我们心灵震撼
 
 
修改时间:[2017/12/23 01:07]    阅读次数:[390]    发表者:[起缘]
 

   本人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喜爱和嗜好,犹如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乔居上海后,这种偏执越发强烈。国际大都市得天独厚地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了高端艺术学*、赏析的极佳平台。经常性的精神大餐使我乐不可支,流连忘返。

   2017年鸡年岁尾,上海博物馆新展“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于12月14日开幕,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3月4日结束。展期近3个月。

  “巡回展览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俄国最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团体之一。一批年轻大胆、才华横溢且具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创立了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描摹整个国家的生活状态。

  “19世纪的巡回展览画派,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代表的文学一样,完全是俄国的一个高峰。”美术史学家 奚静之语。

  “巡回展览画派的理论,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的理论。其核心是,艺术应该扎根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艺术家、美术史家邵大箴说。

   本次特展共展出包括克拉姆斯柯依、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多名杰出油画家的代表作在内的68幅油画,通过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较为全面地展示19-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馆藏俄罗斯民族艺术珍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宝库,与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巴黎的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齐名。

   就在前不久,我在微信中获悉并看到好友,江西著名画家*开天、原南昌画院院长熊青等人参加了一个由画家组成的考察团,赴俄罗斯参观、学*、采风。曾亲临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观赏过这批绘画珍品。当时作实让我羡慕不已。甚至动了想去莫斯科的念头。没想到时间不过两个月,该馆的主要珍品油画来到魔都上海,我可以不出国门,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多时段、长时间欣赏、研读珍品、而且展览免费对外开放,真乃天赐良机。

   当我从好友马向前老师发给我的展讯中得此信息后激动不已、热血沸腾。我知道类似的展览,前期一定是火爆异常。有经验的人会尽量避开高峰期。然而我却急不可耐,在展览开幕的第二天12月16日,就单枪匹马坐地铁1个半小时后抵达地处闹市区的人民广场上海市博物馆新馆。博物馆门前早已排成长龙。我在30多分钟排完队后,进入了第二展厅,尽管已是午时2点多,但还是人满为患。观展人们挨肩擦背,艰难地缓慢移动。人虽多,但秩序井然,人们屏声静气、全神贯注地观赏着画作。她们尽管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年龄、性别、地域、肤色、职业不同,但从她们如饥似渴的脸上,可以读出她们对大师作品极尽享受的心境和情怀。

   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学院与传统”、“巡回与先驱”、“自然与情怀”、“人物与个性”、“历史与现实”和“求新与探索”,集中向公众呈现“巡回展览画派”的时代价值与艺术成就。借助他们的作品,观众得以透过画家们所表现的欢乐与哀伤、游戏与传说,深入了解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人们也将从中发现普通民众的风俗、民族服饰的特色和历史事件的面貌等诸多有趣的内容。

   如彼罗夫的《钓鱼者》(1871年)描绘了一位憨态可掬的老年男子,这名钓鱼者将帽子上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浮标,对周遭环境毫不在意。作者彼罗夫在当时是一位核心人物,其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弱势和卑微人群的悲悯与同情。希施金的《夜》(1871年)再现了一幅俄国典型的仲夏日暮的静谧美景。希施金技法全面,其带有质感的笔触充分体现出每一种自然物象的形态与特点。

   肖像画是体现“巡回展览画派”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开创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对象个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点。“巡回展览画派”的肖像画涵盖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各个阶层,如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思想家等。我们有幸欣赏到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人物的肖像。绘画大师列宾在1887年夏天创作的《列夫。托尔斯泰肖像》(1887年),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他生动地捕捉到了托尔斯泰脸部的特征和内在丰富的个性,展现了画家惊人的洞察力。克拉姆斯柯依所作的《无名女郎》(1883年)也带着她传奇而神秘的气质来到我们的面前。

   19世纪70年代,风俗画以表现人物众多的平凡场景为主。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曾非常精辟地将此类作品称为“人物合唱”,而群像的主角即为大众。萨维茨基的《修铁路》(1874年)即为这样的代表作。此次展出的《纤夫涉水》(1872年)是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所藏列宾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的另一版本。当时,画家列宾凭借此作声名鹊起并驰誉全俄与欧洲。

   风景画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画家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着俄国社会对民众生活的关注。这一部分呈现出俄罗斯冬雪林海、早春初萌和秋日绚色的壮美风光。画家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是最令人称奇的俄国画家之一。瓦西里耶夫年仅23岁即死于结核病,但他在短短五六年内所取得的艺术造诣是其他画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20纪初是一个艺术创新与发现的时期,年轻画家们不仅参加巡回展览,还经常创建新的团体,并很快在画坛取得了新的突破。新生代“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色彩较以往更加明亮丰富,笔法也更趋开放自由。阿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的《奥卡河上》(1889年)充盈着阳光和空气。伊万•戈留什金-索罗科普多夫的《隐秘的居所》(1906年)则以其自由的风格和丰富的色彩取胜。斯坦尼斯拉夫•尤利亚诺维奇•茹科夫斯基的《林中春色》(1918年)在继承列维坦等先师们传统的基础上,笔法和画技均体现出了新的探索。涅斯捷罗夫的风景画《伏尔加河畔的牧羊人》(1922年)则洋溢着阳光、动感和音律之美。

   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继“北方之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展”和“盛世威仪:俄罗斯皇家军械珍藏展”之后,再一次与俄罗斯重量级博物馆携手合作的成果。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对俄罗斯艺术的了解,并以此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总馆长泽里菲拉·特列古洛娃曾9次到访中国,对中国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她,为此次展览亲自挑选了展品。“此次展览的所有画作都堪称杰作,因为极其珍贵,所以很少在境外展览。”

   这次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之所以再次选择上海,除了有中俄传统友谊、办展条件优越外,我认为还有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办展风格,大气、周到、品质、品位俱佳。无论是政府文化部门还是民间团体策划组织的展览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各类观众的观展需求。你看观众人手一份展览小画册,有的观众还租了手持电子传声筒,紧贴耳朵边欣赏画作,边聆听作品讲解。在每一幅作品右下角,除了有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画作年月的标签外,还有作品的概述和解说词。除了油画作品之外,视听结合的观展方式也是此次特展的一大看点。

   为了让中国观众更深入了解百年前的巡回展览画派与当下中国的关系,上海博物馆策划组织了《巡回展览画派与中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全山石等12位不同历史时期接受过俄罗斯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美术史家,与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艺术经历和感悟,并对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进行赏析。在展厅影音室中,观众可以看到本系列访谈的集锦视频;每位受访嘉宾的个人访谈视频在开展后,于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逐期推送,带领观众走进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世界。

   这种把服务做到极致,使行家有鉴赏研读、提升提高的条件;也使外行有入门见识、培养兴趣的可能。这种普及与提高两篇文章同时做的大格局文化发展理念和办法,推动了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切实贯彻*近平文化大发展战略,上海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观展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改革,由原来的高端展览自费、半自费到目前的免费开放。主办与策展方大手笔,不惜为此支付天价保险金和安保、场租等费用。这种远见卓识受得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的好评和赞赏。

   2017年12月20日于上海

 
 
 
上一页:牙缸
下一页:迅速与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