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读《老子》
 
 
修改时间:[2017/12/20 10:51]    阅读次数:[492]    发表者:[起缘]
 

  《老子》这本书,我只能说我读过却不敢说读完,虽然只有五千言,但《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不管你从哪个方面去品读,都有很多思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老子》这本书在西流景帝之前是不叫《道德经》的,因为世人皆知此书代表的是老子这个人,而书中的内容,仍没有使世人达成共识,去真正的理解这书的意义并去学*。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所以后来《道德经》就深入人心了。

   周朝的时候,老子做了管理藏书的官员,是道教的教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向来主张无为,《老子》用道来阐释世界的变化,道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也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这一书中又包括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一切事物都有两个面,不能从单一方面去理解,更能相互转变,是谓“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是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终归是虚无。他有许多关于民众的格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所创的道教和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也许正是因为他是道教的教祖的缘故,他眼中的天下莫不是一个道字了,正如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一般。既然万物皆有道,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人也要遵循一个天道,不能逆天而行。在封建社会中,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了,无形之中为德字种下了一个因,让人的心有了一种自我约束, 对“真善美”有着较为准确的认知。

  所有的事都不能用单一的眼光看待,老子的思想亦是如此。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但读过《老子》后你会发现,又有很多东西介于真假之间,他们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就像你去一些古董店去买一些玉器,你看上了一个喜欢的物件,于是你就去问老板,这个是真的还是假?你会发现他强调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个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但这个东西确实是玉的

  ,它就是玉的,但它是不是古人的物件,这个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这么一说我们就应该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告诉我们真假未必就一定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易经》的角度去分析,你就联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这就造成了有很多非真非假的或者说亦真亦假的东西存在。这样来看,就有好多人糊涂了,真的少假的也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那就是“实”了。如果我们要去读老子的书,我们就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 “实”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能去说实话,但我们很少能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由此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老子的思想又是一种老奸巨猾的哲学。又比如在有和无的问题上,他所提倡的政治主张是无为,但他又有一种“互换”的思想,典型代表就是太极图,他认为阴阳可以互换,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故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如果用物理上的知识来归纳老子的思想,那就一定是能量守恒了,当然也说明老子的视野是相当广阔的。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同时期《老子》的教育意义也大为不同。

   如果说在封建时期有着教化意义,那么在抗战时期老子又会被激进的爱国分子抨击,为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顺应天意,主张和而不争……也就是和蒋介石相类似的绥靖政策,确实,高三的时候我真的读过关于老子的学说是老奸巨猾之学说的文章,也确实是爱国文人所作,但是抨击老子无为,不抵抗,逆来顺受的人,披着爱国主义的外衣难道就是对的吗?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与千年前的老子何干?千年前的老子生活的方式与近代国家又有几分相似呢?

   虽然那会儿国家还没有统一,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和平稳定的,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知道华夏是礼仪之邦,所以无论是国家兴亡,还是君主轮替,都是相对比较公正的竞争,战争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屠杀,而是为了输赢。所以与现代战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就是不同时代的人,故前人的批判真的没有意思。

   如今呢?读罢《老子》便得一解——圆滑。老子阐释天道和人心,无非就是拙与巧。他认为拙是天道,巧是机心。他站在无限的高度将天和人高度统一,进而提出了大智若愚。联系上文提出的阴阳互换,真与假,有和无,再到巧与拙,大智若愚。

   我们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来看,老子教给我们的可能就是圆滑和虚伪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何谓真,何谓假?何时真,何时假?此时真,彼时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人心。有很多国家的人,都觉得我们中国人太复杂了,复杂到让人摸不清头脑,最后让别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大智若愚,毕竟我们是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呐!不仅让外国人摸不清头脑,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亦是如此。

   对于老子这个人,我真的是爱恨不得。之所以爱恨不得是因为他的所有思想,全凭人心去理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宽容大度。然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地球发生最多的事件就是纷争,去争资源,地盘,不惜发动战争,为了名利,地位,不择手段。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也避免不了去争,人心是浮躁的,而老子的“上善若水”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第八章的一句话,老子很明白地指出来,水有七种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是简单的,填低洼之地,绕高凸之势,何必要跟你过不去,难道一定要去力争上游?当然,人是要去争上游,去出人头地的,但那只是人的事,它的心是沉静的,如同万丈深渊,不生波澜,不像我们一样整天改东弄西的,今天在这边在玩这个,明天眼睛还在想那个,好像什么都想要,不甘心缺少一样,“与善仁”,与别人相处,就要真诚仁义,而不是把真诚表现给别人看,用这种所谓的真诚去争取别人的东西,其实这样是不仁义的;与别人说话,要记得遵守承诺,去处理事情,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要精简,不是自己做的事情精简,是要能精简的让百姓去理解,从而避免百姓感到烦恼,当你擅长做某事,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也正是发挥了你的长处,你就会感到轻松,大家也会感觉你轻松,就不觉得你辛苦,从而去怀疑你的正确性,你的所有行动要去掌握好时机,要善于掌握时机。其实这些善,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去争。

   *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家园就是地球。当今时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趋于成熟,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单在引领中国步步高盛的同时,仍要谨记老子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的重要思想。

   浅读《老子》,受益匪浅。

 
 
 
上一页:老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