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中国人不分男女老人、不分农村城市、不分贫穷富裕、不分官员群众,总而言之我们集体陷入了忐忑、焦虑的年代。 我承认这是个全民焦虑的年代,前一阵自己也是陷在焦虑和迷茫的沼泽地里苦苦挣扎。 如今打开公众号,到处都是“那些毕业两三年就月入5万的人,凭什么?”“年薪50万的女生都在跟谁谈恋爱”“百万年薪的姑娘都过着咋样的生活”,光看标题就足以让我这个年薪才10万的“中年妇女”焦虑得找不着北。 接下来的日子里,自觉主业发展远远不够的我,开始学公众号运营,学英语,学理财,学写作,学一切自认为可以成为副业赚钱的东西,光买书买课程就花掉了两个月的工资。 于是,我在上班路上的地铁里听英语,下班路上学写作课,晚上回到家匆匆扒口饭又开始投入到公众号运营的课程中。人说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我则是分秒必争,恨不得把每一分种都运用到极致,连刷牙洗脸的功夫都要抓紧时间听个音频课程。我把自己绷得紧紧的生怕浪费任何一秒钟。 然而看似每天努力的自己,依旧被铺天盖地的焦虑淹没,无处可逃。好几次夜里,我躺在床上,焦虑一阵又一阵袭上心头,火气乱蹿,“30岁还没当上领导是不是很失败?物价一直涨,什么时候能够赚大钱? 会不会哪天突然生病导致一贫如洗?……”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未知的极度恐惧,害怕时间过得太快自己赚钱的速度追不上物价也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一度我把自己归类为失败的人,觉得自己啥也不会,明明每天都很努力,但是生活却还是毫无改变。越是觉得自己不成功,越是着急,越着急就越会陷入胡思乱想,于此同时我的耐心和信心也正在被焦虑大片大片地吞噬。我迫于找到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带领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捷径,但欲速则不达,我在没有出口的胡同里循环反复,始终找不到出口。 终于我还是崩溃了,在深夜里嚎啕大哭,甚至发信息给最好的朋友告诉她:活着真没意思。 在好友的安慰鼓励下,我开始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在焦虑什么?以及我到底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得出的结论是,我的焦虑来源于攀比以及对年龄的苛刻限制,觉得30岁是一个分水岭,30岁还没过上富足的中产标配生活就是loser。然而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有车有房有钱就成功吗?未来的那些不确定,光靠自己焦虑就能解决吗?还有时间真的来不及吗? 行动的改变源于心态和认知的转变。在想明白之后,我开始给自己做减法。 现在的自己周一到周五每天只坚持做两件事情,40分钟的运动加60分钟的理财学*,如果有突发状况来不及,那就只保证40分钟的运动。我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到早睡早起,一日三餐不仅按时吃,还尽量吃得健康,运动也被提上了日程。因为我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健康是1,而财富、感情、事业、家庭…。,都是1后面的0,只有依附于这个1,0的存在才会有意义,如果没有了这个1,那么一切都将不存在。 以前的周末,我安排了满满的任务不给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设置了n个番茄钟,想着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千万不能浪费。但现在,周末只留一天用作看书、学*,另外一天则会留出一整天的时间做各种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逛街或者喝咖啡,做做烘培或者给家人做一顿大餐,也有可能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纯粹地发呆,或者跟父母好友煲个电话粥。 是的,我不再追求把每一分钟都用到极致,甚至开始过起了很多人眼中“浪费生命”的生活,但是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终于不再焦虑,也不去盲目攀比。 我还是会给自己做好规划,会学*新课程和新知识,但是我不再求快,不再疯狂地追求短期回报。我也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她们与她们一起共同成长。然后也努力赚钱,但是不再好高骛远,努力做好手上的每一件工作,更多地思考未来的发展。 我的生活开始慢下来,神经也不再紧绷,我在慢慢努力的同时把实现目标的时间拉长。更多的时候,我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与那些动不动毕业一两年就年薪百万的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没有关系,我有自己的人生,也依旧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好好努力,把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踏踏实实地挣到手,然后热爱生活也热爱这个偶尔混蛋的世界。 我相信少就是多,舍才能得,时间足够,足够我去遇见一个喜欢的自己。我们往往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做的事情,却往往低估了自己十年内能做的事情。我要做的,是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认真做对的事情,敢于直面自己的年龄,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往前走,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不要着急。正如那首歌所唱:“找个新方向往前走,这世界辽阔,我总会实现一个梦。” 《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很是认同。时间还很多,跟着自己节奏的走,不必去复制别人的人生,千万别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