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梅老师
 
 
修改时间:[2017/10/12 23:02]    阅读次数:[394]    发表者:[起缘]
 

   最近陪领导下乡调研乡村文化。部门推荐的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虽然各有特色,却也千篇一律:农家书屋之类的阅览室,真假难辨的借阅记录;活动中心各种设施除了麻将桌利用率也不高,好些成了摆设或者检查时的道具。乡镇会在一些节庆时组织大家搞活动,排一些节目,拨一点经费,平常便都靠村民自发地开展,吸引力自然也不够。

   想起广场舞。一边是我们各种投入花力气努力去做的事业,结果老百姓不买账,效果差强人意;一边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不起眼的小事情却是红红火火,大有蔓延之势。引导很重要,但知道村民内心真正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广场舞的魅力从何而来?基层群众文化应该以它为典范:群众自愿积极参与,凝聚人心,交流信息,传递正能量。

   一个山区乡镇的民俗博物馆让我们吃惊,甚至可以说震撼,梅老师便在那里工作,穿浅蓝色的对襟唐装,头发绾着,五六十岁的样子。那是以前区公所的办公地点,典型的川西风格四合院,有天井鱼池石水缸,走进去就有一种遥远的历史感,多了肃穆与尊重,不敢高声语了。里面展示的都是这个乡镇各个时期的老物件,从汉代到文革,门类庞杂,多是些生产生活用品,只是粗略的分了一下类,摆得有些拥挤:钱币、瓷器、金属器皿、书籍、刺绣、织物、家具、徽章、装饰品,说不上多高的艺术价值,却是活脱脱一部历史!坐一坐家具摸一摸有点发霉的绣花锦衣,仿佛穿越了几个时代;草编的蓑衣、背夹、斗笠、背包勾勒出独钓寒江的韵味,细看上面居然有花纹和汉字……这些大多是梅老师自己几十年的收藏!更可敬的是梅老师只收不出,附带做一些浅显的研究,然后放在这里供大家免费参观还带讲解。梅老师文凭并不高,有一点家学底子,喜欢传统文化,自己平常也会写写画画,练手而已,没有什么大的作品。他只是出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希望这些承载着当地人文历史的东西能够代代相传不被湮没。

   深深地感谢如梅老师一般的有心人,在历史长河中捡起了这些小小贝壳,或许很普通,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