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灵魂的和平
 
 
修改时间:[2017/09/04 00:07]    阅读次数:[381]    发表者:[起缘]
 

  本想出门,突然下大雨了,小孩子一看去不了,大哭大闹,似乎只要他一哭闹,雨就不下了。而再暴燥的大人,也不会和老天发脾气,同是面对下雨,小孩子情绪失控,大人则心平气和。为什么,因为大人知道,这是自然的事,左右不了。小孩子因为认识不到,才又吵又闹。

   同是死亡,大多数人是恐惧,害怕,贪生怕死,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不可再得。因此,人们才注重养生,都想让死神来的晚一点,而庄子则不然,他坦然面对,谈笑论生死,在他看来,人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产物,生有何欢,死有何憾,不乐生,不惧死,也只有庄子。把死都看淡的人,什么还能扰乱他的心,他的灵魂怎会不和平?

   两个人做买卖,本应平分利益,一人多得,一人少得,肯定有一人会生气,一定觉得对方见利忘义,这是常人的思维。而鲍叔牙不这么想,他知道管仲不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所以,他不会愤愤不平,已少他多,心平气和。普通人,哪有这样的智慧识人,哪有这样的度量容人?所以,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睡不好觉,哪还有灵魂的和平?

  同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在辅佐越王灭吴中,都立了大功,按说,文仲这样的有名大臣,他的智慧谋略一般人都望尘莫及,可他还是死于非命,就是因为贪恋功名,让他不享受荣华富贵,心有不甘。而范蠡却急流勇退,乐享天年。他为什么不觉得不公平?因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成身退,天之道。

  可见,无论人与好,事也罢,只有想通了,弄懂了,看透了,才不会内心纠结,才能得到灵魂的和平。 可做到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孔子那么不得志,困于陈蔡,几天不得食,还弦歌不缀,孟子四十不动心,不是他对世间没有感情,而是圣人理解万物的自然本性,不会为外界事物的变化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而享有了灵魂的和平。

  我们普通人,局限于自己的所知所见,形成了自己片面的观点,自制了一把是非的尺子,用它来衡量每个人,只要他人的观点、做法与自己的不一致,就指责,埋怨,讥讽,争辩,以自己的意见为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非,心如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象大海的波浪,起伏不定。哪还有灵魂的和平?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你是谁,也只有一部分人与你相似,而不同的人会更多,可人们就是喜欢千篇一律,不理解另一类或几类,不能包容,心怎会平,气怎会和?

  因此,要想得到灵魂的和平,就要不断修炼自己,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胸,学会理解,包容, 把一切看淡,看轻,人生路上才不会负重前行。自身修养越高, 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就会越来越少,想不被浮云遮望眼,就要身在更高层,向大地学学,学着藏污纳垢,厚德载物,向大海学学,学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着让心无所住,凡有所住,都是挂碍,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