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是一项极具冒险性和挑战性的极限运动,运动员需要在几乎90度,甚至超过90度的崖壁上,借助岩面的凹陷或凸起,不断寻找合适的支点,努力克服恐惧和放弃的心理,顽强地向上攀爬,直到成功登上顶峰。每一次攀爬,都是一场对体力、智慧、心理和毅力的全面考验。 攀岩的最高境界叫“on sight”,直译的意思是:“一看到……就”。我想这里把它翻译成“一气呵成”会更加贴切。就是指整个攀爬过程中,只通过先在下边观察,然后一次没掉下来就上去了,没有尝试或演*,也没从顶上滑绳下来仔细研究路线,这是攀岩者能力的最好说明。而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on sight”,除了要有高超的攀岩技巧和超强的体力,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臂长、腿长、爆发力、耐力等条件,找到一条合理的攀爬路线。我经常会看到一些攀岩的选手,在攀爬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方的支点不是太高,就是太远,一下子陷进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最后功败垂成;又或者是选的路线支点太密,跨度太小,在频繁的辗转腾挪之间因提前耗尽体力而失败,或者影响了登顶的速度。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另一种极限运动——马拉松。日本有一位马拉松选手叫山田本一,他是一位矮个子选手,可他却先后获得了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在米兰举行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冠军。当记者采访他获得冠军的秘诀时,他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意外,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觉得这个人有点矫情。一个纯粹是挑战体力和耐力极限的运动,怎么靠“智慧”取胜对手呢?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我恍然大悟、佩服不已。他说:“起初,我每次跑马拉松时,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没办法坚持不下去了,最终都半途而废,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每次比赛之前,我都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将整个路程划分成多个小段,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每当我感觉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下一个目标就在前方不远处,坚持一下,先跑到下一个目标再说。就这样,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多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这两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马拉松,还是攀岩,要到达终点或顶峰,都要清楚自己的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始终盯着那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远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总是太容易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难度真的有多可怕,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遥远。确切地讲,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谓立志容易实现难,说一句:“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不会?不过就是一张口的事情,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实现呢?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读书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大家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想当科学家,研究宇宙飞船;有的说想当企业家,为祖国生产全世界最好的产品;还有的说想当国家主席,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我说,我想当一名的士司机。结果全班哄堂大笑。十几年后,全班同学只有我一个人实现了当年的理想”。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想想我们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不就是这样子的吗?绝大多数的人都容易被困难的事情吓倒,本能地去逃避,而更倾向于接受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这是人的天性。而当我们把一件困难的事情变得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好,也就更愿意去接受和尝试了。 所以我想,人生大概也就和这攀岩,和这马拉松差不多吧,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除了要有理想和目标,还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分解:第一个小目标完成到哪里,接着第二个小目标完成到哪里,第三个、第四个……。比如,当我们立志想当一个国学大师的时候,或许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一年内把四书五经通读一遍。当我们立志当个书法家的时候,也可以先要求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先把苏东坡的《寒食帖》临摹五百遍……。对于这样的目标,很多人只要坚持坚持,很可能就做到了。而对于下一个小目标、下下个小目标,再接着坚持坚持,或许成功的彼岸就不再那么遥远了。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以前看过一个关于小钟的故事:有一天,一只老钟对一只刚生产出来的小钟说:“你一年里要摆31536000下” ,小钟一听吓坏了:“哇,这么多,这怎么可能?!我怎么完成得了?” 这时候,另一只老钟笑着说:“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了。” 小钟一听心想:一秒钟摆一下好像并不难啊,试试看吧。果然,很轻松地就摆了一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小钟真的成功地已经摆了31536000下!而且还将继续摆下去! 所以,不管我们的人生目标多么远大、多么美好,都请先为自己的人生找好下一个落脚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