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我已经*惯了孤独。今天去老家的小学走了一趟,发现,孤独,原来真的适合我自己。 稻田里的水稻幼苗在风中一摇一摇的,不可避免的泥土味道蔓延开来,而阳光却是刚刚好。走在老家小学旁的路上,我不止一次想到哥骑着嘉陵摩托飙进池塘的画面,这个梗,我能说一辈子。 小学还在,村道还在,哥飙进的池塘还在,除了路上的野草长的茂盛,好像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假如硬是要说出点变化,我便从7岁到了23岁,时隔16年。 随着社会的欣欣向荣,一片片的土房子被拆卸,连老屋上“毛主席万岁”的宣传语都消失在瓦砾中。我想只有奶奶才会跟我诉说改革大开放跟文革时期批斗的事情了吧?奈何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物,即便听得在多,历史书的记载跟前人的絮絮叨叨也无法让我深刻体会那个时代生活的艰难困苦,或许从奶奶无可奈何的叹息中得知,那时候的生活真的不容易,不然我爸也不会总说咸菜好吃了。 村里的老榕树依旧在几代人的见证下茁壮成长,连树下的小卖部都换了几个主人,它依旧在盛夏开出绿色的枝叶。 我也行走在村道上,一直都想这样了,只是怕让人觉得我像个老人那样不适合,所以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其实我想了一下,那个时候的老人苦了一辈子却只能在行将就木的时候体验夕阳下的余晖,不免有点难言的可悲。子女有点出息的还好说一点,晚年多有保障,且还要子女懂得孝顺。倘若子女生活尚且艰苦,那老人将要辛苦劳碌一辈子。 行走在村道上,我竟然想起了一同工作的同事们。我也没有资格去劝慰同事工作不要太过于劳苦,毕竟我跟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收入有无的问题。我跟他们共事一段时间了,知道一些事情总会像个机器人一样重复的去做着一样的事情,在疲乏的时候期待周末的到来。我沐浴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下觉得世间一些都是美好的,同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重复的做相同的事情,至于外面是否阴晴圆缺都要等到他们下班后才可知晓的情况下,我跟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未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有了大概的预期,我,在余晖下看到大概。 没有丝毫的沮丧,因为我从来不知道我要什么。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朋友们对于生活,对于工作,对于情感的诸多想法,我依旧没有发表我的意见或者建议,就像看了一场记忆不深刻的电影,我觉得,值回票价就好了。至于内容,不要开玩笑啦,导演已经注定了结局,哪怕再烂再好的结局都只是适合一部分人,因为人们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圈子和他们遇到的事情,回到以前,不过是想发现改变了什么,可依旧像“地球少了你一样转”的情况一样,你的生活依旧由你改变。 一直想看《后会无期》,他们一帮人一直走一直走,却不想知道尽头会是什么,就单单只因为想一直走,于是他们走到了一起,一直的走。我知道没有多少人可以一直走却不知道要什么。哪怕生物进化论记载的繁衍跟进化都是淘汰一切不合格者的理由,可依旧有着不合格者的奇思妙想存在。 终究没有把《后会无期》看下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看下去。好像以前的某个领导说的一句话“你再有豪言壮志,在你睡醒后确认了并且行动了在跟我说,但!这是有周期的”。我渐渐的明白了一点意思。真像“不是过来人,不懂过来语”一样,我终究没有过来一些事情。 太阳依旧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而人们终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改变,改变是不会停止的,就想回忆也只是在我的16年前保持着懵懂。 生活依旧,夕阳西下的余晖洒遍该属于它的领悟,我和村道上散步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