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正是人生读书时
 
 
修改时间:[2017/07/28 10:07]    阅读次数:[421]    发表者:[起缘]
 

  正是人生读书时

  赵光耀

  少小生长在河南省鲁山县的农村,广阔天地,贪玩撒野,尤不爱读书。但万幸中,喜欢听广播,最为迷恋的是刘兰芳的评书,还有河南人爱听的“瞎话”(民间故事)。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着这种兴趣越来越浓,竟使我沿着故乡的大浪河时时地遥望着远方,产生了不尽地遐想。“天没边,河没头,”懵懂少年一脸茫然,而在少小的心灵中,我的未来该不是梦吧?鲁山县城的古琴台记述了唐代县令元德秀“琴台善政”的历史故事,励志微光若隐若现地点燃着我少年的梦想。“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有了遐想,又有了梦想,更有了下决心立志的念想。于这个时候,便开始遥想古时秀才,为求功名利禄、金榜题名,而头悬梁、锥刺股,夜点明烛下苦心的场景。“读书”才使我幡然醒悟后的一个自觉行动。可以说,正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对元德秀人声政去后的向往,成了那时我心底的最爱,是榜样,是图腾,召唤着我,令我顶礼膜拜,举步前行。于是,在我人生道路上,从午听评书,夜读小说,开启了我人生的读书模式。

   其时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的时候,村里来说书的讲的大多是五鼠闹东京之类的版本;“瞎话”则是鲁山农村人讲故事的民间说法。我的爷爷赵天民因不识字,不会讲这些东西。但他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爷赵天顺是赵庄生产队的记分员,因略微识些字,就成了农村响堂堂的读书人。于农闲之时,他喜欢给农村社员说说故事。彼此,我们围坐在他身旁,听来入神,津津有味。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大伙聚集在村里的牛屋,拢一堆火,边烤火边津津有味地听。那时,觉得世间最带劲的莫过于听听瞎话。后来,村里时兴广播后,每天中午开始听评书,尤其喜欢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七侠五义》,还有张鹤芳的《呼杨合兵》。为了听评书,中午饭可以马马虎虎吃,不听评书可不中。有例为证,每天中午,早早放学,为了节约时间,就翻墙回家听广播,脚脖常常错窝,却全然不顾。往往是咬着牙一瘸一拐地望家里跑,迫不及待地打开广播,也不管大人高兴不高兴,一个劲地听下来。不时,会遭到母亲的干涉,那时心里甭提有多少不愿意。最后好说呆说,才勉强同意关掉广播。但一到学校就连忙向同学打听评书后半截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如何?该如何结局等?

   对小说感兴趣是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个姓杨的同学是邻村马庄人,他家是所谓的书香门第。解放后,他爷爷仍然留存着大量的古代书籍,但家有家规,一般人人家也不借。但我自有锦囊妙计,通过小动作搞定了人家。有一次,他带着我偷偷地爬上了他家的阁楼,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上百摞的线装书籍和有木匣子装的古书堆满了阁楼。 我央求杨同学悄悄地借到一本小说《前后汉演义》,书到手中,我爱不释手,不吃不喝,两天看完就赶紧还给人家,生怕被同学的爷爷发现后他挨打。就是靠这样的借书方法,我读到了很多古典小说。即便是到了今天,每每想到这批古书时,我都按耐不住激动,真想问问这批书籍的命运和归宿,但我不敢问,因为在小时候流行的“打摔炮”或称“打面包”、“打四角”游戏中,我的杨同学因为经常输,慢慢地把一些书撕了叠摔炮。如今,作为爱读书的人,真正知道了古书的一些价值后,叫我心疼了大半天。中国优秀的古典书籍正是因为民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缘故,才被无心的人当成了不值钱的东西给作践了。

   学*功课一般般,但在看小说上,我绝不含糊的。记得从同学詹国民手中借到一本《没有牺牲的小烈士》,我用了一个晚上看完了。从同学张留记借到的《聊斋》是晚上看的,煤油灯如豆般跳动的火焰,晃动灯前人的影子摇曳在一堵白墙上,跑风漏气的门窗虽补有新塑料,但终究挡不住冬天干冷的风侵入屋内,灯是摇摆不定的魔法,把我的心思打乱,仿佛书中的鬼狐一个个地跑到我的窗前,害怕至极。几度把书合上,又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好奇心驱使下,又一次次地打开,边看边怕,边怕边看。生怕鬼狐从贴着薄薄的塑料布中破窗而入,有几次幻觉成真,明明白白地感到鬼狐就在身边,而我竟倔强地坚持把书看完。时至今日,我不得不佩服当年我夜读小说的执着和勇气。

  正是常年爱读小说的缘故,我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功底。到北京上中国新闻学院后,我开始陆陆续续在报刊文章,日积月累,发表新闻作品达1200余篇。慢慢地,开始写书出书。如今,在文学创作上,日有笔耕,且兴趣盎然。为此,开通了我的博客。因中学在江西就读,江南雨滋润了的情感,起笔名时,我联想到江南求学的情景,就命名为“江南书生”;但因迁居河南,睹物思情, 回想鲁山古琴台,“抚琴善政”的元德秀留有美名,故而易名为“琴台书生”。后又叫做“琴台秀才”;仍犹又不够,最后,回到自己起始的故乡,将相河水悠悠千年,至今不息。最为属意的当是故乡的河,她流经了我周身的每一根血管,带着几多情感,在这里凝练成我的心声。就这样敲定下来,把将相河作为自己今生最好的笔名。

  读书经年累月地坚持下来,从最初的史书到智慧学,再到《新华文摘》的理论文章。可以说,广博是一个特点。但书海无涯,当我面对首都图书馆的浩瀚大海,面对北京大学古典书籍馆的历史烟云,我明白即便是再向天借五百年,终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也不可能把世间的书读完。古人读书自有其法,孔子所谓的“有人的地方,便有上中下。”而读书做学问同样面对着上中下的问题。比如从上走,就需要打通中间,再兼顾底下;从中间走,既可以往上钻研,也可以往下捅咕;再者如我本人,墙头芦苇一样,学业根底浅,就只有往上不听地钻。先打通中段,再一步步、一个个台阶,往上层钻研。通过读书,可以知道,做学问的境界,不外乎百科解决不了的找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找宗教,宗教神学盘亘到顶。

  为此,近十几年,我的读书颇有心得。起初的庞杂奠定了一定基础后,就开始往专注上走。古人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按照每三年一个主题,头三年我开列的书单是城市经济学,一二百本的相关书籍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被我一网打尽,记得吴敬琏的《比较经济学》都很有意思。阅读过程中,我写出了《平顶山城市化研究》一书;紧接其后,我开始读了3年天文学的书,从宇宙奇点,到宇宙红移,时空的本性我了解了诸多。尤其霍金的作品尽在阅读中;再接再厉,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哲学名著,中国的诸子百家,国外的马克思、列宁、康德、边沁、费尔巴哈、叔本华、笛卡尔等一一读来,收获是多多的。尤其对于一名党务工作者,这期间,我撰写的理论文章《用有形化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学*时报》发表后,人民网、人民文摘网、光明网、求是网、中组部共产党员网、新民网等100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如今,3年的夏商断代史我零零碎碎地读,《三坟》《五典》《竹书记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等等,不一而足;顺势而为,3年一个专题显得太慢,这是前年在西安图书馆看到一本《清代公羊学》后新的感受。顺藤摸瓜,我围绕《左传公羊传》开读,董仲舒《春秋繁露》、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张载《夜航船》、魏源的《海国图志》、秋风的《新儒家现代化秩序》等等,一个公羊学派主宰了儒家千百年了文脉气数。

  江山不老,人到中年。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上述的书籍也都是我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的。真正工作时间,面对的是繁重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学*只能靠挤时间完成。而于直接工作,则在学*上学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的是*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的是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主业立,则读书皆入性格。作为党员干部,今年中央“两学一做”学*教育倡导学党章、学*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打眼一看,学*仍然是首当其冲的。而学*的本身就在于阅读。像森林涵盖了水源一样,我要把今年所学的方向放在阅读原版著作上,并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勤勉不已。再回忆2015年以来,在我们市委组织部机关提出了打造科学化学*模式的目标,并进行了顶层设计,可以说是紧紧地围绕机关“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来开展。通过创新学*方法,推出了“双主题研讨”“基层党建面对面研讨”“深度研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好地把自己平日所读、所学用在工作上,出特色、显亮点。正因为我读书学*,常抓不懈,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我觉得干工作也受益其中。因此,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但凡有一点时间,只要一息尚存,就一直坚持读书,继续读下去!评书如实说,“瞎话”如此说,党的事业更是如是说。

  (作者系河南省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