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唤醒良知
 
 
修改时间:[2017/06/15 14:07]    阅读次数:[468]    发表者:[起缘]
 

  一女子过斑马线,被一辆汽车刮倒,躺在马路中间,车辆,行人不断从他身边绕过,一分钟后,又遭到另一辆车第二次辗压,揪心的场面,让人目不忍视。等送到医院,已停止了呼吸。

  老实说,这女子本可以不死,如果第一辆车刮倒后,肇事车辆不是逃跑,而是把人送到医院,如果路人中有人出来保护现场,挡住来往车辆,不让她受第二次致命的辗压,然而,这只能如果。

   相信所有看到这视频的人们,心情都不会平静,也许会愤怒,也许会叹息,也许会沉默无语,也许会麻木不仁,心不起一丝涟漪。

  这样的事,连连发生,结局出奇的雷同,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我们的人心冷了,我们的社会病了。

   身体生病要找医生,人心冷漠,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病,找谁去治呢?病因又在哪呢?兔死狐还知悲,而它们根本就不是同类。而我们,有情人类,面对自己的同类,生命受到威胁,竟能如此淡定,从容,冷眼旁观,不为所动,这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大将风度,真让人折服!孟子说人有四端,‘恻隐之心’,就是其中一端,看来,孟子要是活到现在,一定会对这现象瞠目结舌,依孟子的性格,他一定会学那个外国的哲学家第欧要尼,大白天打着灯笼,满大街找人了。晚清作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的作者吴沃尧,如果他看到,也一定会在他的作品中,再加上一怪了。

  可又一想, 怪吗?有果必有因。那么,造成这一怪象的因是什么呢?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但子贡赎了人却水没有接受国家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表示感谢,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

  孔子知道后,却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说从此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但鲁国人再也不肯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在孔子看来,子路的行为,会带动整个社会救人助人的风气,而子贡的行为,却把人做好事的路堵死了。对社会没有一点好处。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可见,圣贤所考虑的,从来不是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一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

   对一件好事的处理,还要看社会影响,那么,对坏事的报道,是不是更应该小心翼翼? 如果事情报道出来会带坏社会风气,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的渲染呢?按说,老人跌倒,被人扶起,路人受伤,上前施救,这就是人的本能,就如眼睛会看,耳朵会听一样,根本也算不上什么善举,可现在,人们做这些,要考虑再考虑,做点好事还犹犹豫豫,助人不但不乐,还有忧虑,这是什么逻辑?

  其实,我们的社会,有很多好人,做了很多好事,也有很多当事人,感恩戴德,知恩图报,世上还是好人多,人心都是肉长的,哪能都昧着良心做事呢?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没有呢,也真有那个别忘恩负义的东西,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但我们的媒体,网络,对这样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扬,生怕人们不知。我不知道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是为了点击率吗?难道他们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坏人受没受到惩罚,有没有良心发现我不知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数的好人也把那份好心,善心,悄悄藏起来了,扬恶的结果是,恶事没有停止,善却从此而止了。人们从此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拨一毛以利他人,也一毛不拔了。人与人之间,如此冷漠,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这不是某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社会的灾难!

   有人说,现在的人们,良知泯灭了,我认为,无论过去多少年,多少代,人性是不变的,人性中有真,有善,更有美,我们的良知没有泯灭,而是在沉睡!我们的公共道德,已经滑到了谷底。我们的良知,需要唤醒了。人心再不拯救,真是国将不国了。唤醒良知吧,学学传统文化,接受圣贤教诲,把仁义礼智信找回来,让淳朴的民风回归,让我们的人民,相亲相爱,一人有难,八方救援。人人向善,与人为善,我想,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渐渐好转。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温暖的社会。我们的子孙,听老奶奶讲起曾经的过去,老人跌倒不扶,路人见死不救,他们会觉得,这根本不是事实,而是老奶奶信口编造的一个离奇的,荒诞不经的故事。

 
 
 
下一页:人远空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