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之后也烦恼? 成熟多好!身边时常有人若有所思地这样感慨。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成熟意味着不再青涩,不再幼稚吗,不再张扬。又因为,对于植物而言,成熟则表现为不复成长,不复开花,但却结出了期待的果实。 那么,企业成熟之后,是否也就可以驾轻就熟,径情直遂,与初创期及成长期的一应烦恼或困顿拜拜了呢?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据称,一个企业像一个人样,也会走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市场进入、成长壮大、发展成熟、步入衰退等。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企业一俟成熟,多半也会像人一样,稍不留神,就会有点落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窠臼。 具体而言,企业成熟之时,其竞争能力大都充分发育成熟,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其经营状况,更是因底气足而显得稳健有余了。 因为从短期看,其市场前景相当看好,资信评级大多保持在高位。自然,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大多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而且,还能够超预期地获得相当的优惠。 更何况,如若管理者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主儿,则企业做大做强的胃口定然会越吊越高,往往不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充资本实力,便是雄心勃勃一展宏图,收购兼并,做大蛋糕,摊大地盘。 应该承认,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委实更加需要有蓝图,有愿景,有战略,有计划,有举措。君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对成为行业巨头的成熟企业来说,一旦失去追赶的目标,往往容易故步自封,容易被当下的繁荣景象,乱了方寸,迷失方向。而且,若无及时觉醒,企业内部很多寻常未被暴露的细节,往往会突然肆虐。甚至又是会因为对一些无足轻重问题的疏忽大意,都会意外地导致经营战略的举步维艰。若是不巧又碰上市场竞争的黑天鹅事件,这些成熟的企业,往往就会在危机四伏的激烈竞争中,功败垂成,甚至瞬间崩盘,甚至一蹶不振。 因此,企业成熟之后,有必要意识到:原本拥有的竞争优势,往往会新的竞争环境中,离自己渐行渐远,直至销蚀殆尽,直至引发新的成长的烦恼,甚至是成长危机。 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通用、福特、戴姆斯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相继步入企业发展的暮年。 面对诸如日系和德系车企等国外新兴汽车企业的步步紧逼与强势挤压,“底特律三大”再也hold不住了。 毕竟市场竞争是严酷的,用户是否买账,是否买单,全凭商家的实力,而曾经的一招鲜吃遍天下的时代,早已是过去时了。 显然,“底特律三大”,真切地感受到了英雄迟暮的凄凉。这三大车企不得不放下身段,悄悄地效仿起曾经偷学过自己的日本学生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倒也像模像样地祭起了精益制造、质量管理、用户满意等管理秘籍。 然而,船大调头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十来年苦苦挣扎,这三大车企或许气数将尽,居然都无可奈何地跌落一场更加严峻的危机——破产或合并的冰窟。 诚然,“底特律三大”之所以落入如今的困境,一般可以归咎于固步自封、经营短视、战略失策、风险失控以及细节失范等多种原因。 不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衰退可能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发展瓶颈。说白了,企业步入成熟期之后,务必考虑一个事关未来的真正烦恼:如何避免衰退。 那么,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进入所谓的衰退期,是否势必气数已尽,“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呢? 其实未必。 据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至少有一剂实用的药可供尝试,这剂药的药名就叫:去成熟化。 所谓去成熟化,是指:在某一进入成熟期的行业,成熟企业抛开固有的“成熟”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深度研发,勇于探勘新的突围路径,善于创新事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奋力杀出竞争红海,机智试水商业蓝海,从而,拓展一条符合新的发展周期的创新实践。而成熟的企业一旦达成去成熟化的目标,便可在市场竞争的新常态中,浴火重生,再现辉煌。 当然,现实不是万花筒,企业去成熟化绝不可能像摇晃万花筒一般,轻巧一晃,便能晃出个柳暗花明前程似锦的好去处的。 尤其值此深陷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泥沼之际,作为成熟行业的当局者,即便十分精明睿智,一样也会发生看走眼的情况。更何况,管理变革和工艺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有时候,还有些不甚起眼的变革创新,经过若干年的沉寂之后,说不准有朝一日赶上风口,崛地而起,横空出世。谁能想象,苹果公司不就是一款苹果手机,便颠覆全球手机行业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吗。 因此,凡是有进取心的企业,无论你的行业地位多么巩固,也无论你所处的行业多么成熟,如果你已经进入成熟期,如果你已经感受到成熟之后的烦恼,那么,务必请注重去成熟化的问题。为此,你更应该盯紧市场,与时俱进,更应该聚焦目标客户的新*惯,追踪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更应该洞悉全球范围内所属行业的横向竞争,研究政府的新法规,适应产品的新配送方式。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克服成熟之后的别样烦恼,才能成功实现去成熟化的嬗变,才能在新的竞争牌局中,争得主动,抢得先机,引领潮流,创造卓越。 ——冯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