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一面倒伏了半个世纪的纪念碑
 
 
修改时间:[2017/04/28 23:07]    阅读次数:[396]    发表者:[起缘]
 

  张树岗

  西乡县文化馆院内倒伏着一面断裂了的纪念碑。此碑呈四棱形,高约4米许,尖顶无基座,是用一白石剖削而成的,做工较为粗躁。正面顶端是一幅国民党青天白日图徽。下面的魏碑体文字是“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左右两面为联,刻有两行隶体文字,上联为“争民族之生存成仁取义”,下联为“垂馨香于竹帛万古千秋”。

  1939年,西乡各界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报效祖国,英勇捐躯的西乡籍死难将士,在社会贤达的倡议下,西乡各界踊跃响应,共同捐资刻凿此碑。左右两面题联为本县知名人士刘霞举题写,文字为本县书法家徐泽生(徐毓泉之父)书写。纪念碑背后一面原有洋洋数百言的碑文,为当时西乡县县长王受泰题写,(在“文革”中已被人铲除。)碑成后拥立于南河坝广场,具体位置不详。

  被铲除碑文荡然无存,幸有人收藏徐泽生先生试写时隶书文稿,附录于下:

  敌国外患,全赖赳赳干城之士;凌烟紫光,罔非精英报国之名。是以邦家多难,有志者闻鸡起舞,执干戈,驱强暴,战死沙场,固慕其节,假凭式而纪念之,崇德报功,谁曰不宜?慨自芦沟桥事变以还,倭寇称兵,河山破碎,民众惨遭蹂躏,领土横被侵占,热血青年为争民族自由,国家独立,起而抗战,奋勇杀敌,风起云涌,前仆后继,即以本县而论,应征从戎者,已逾数千之众,流血疆场,甘为国殇者,偻指难数,忠勇牺牲,可云壮矣,消息传来,能不景慕!我未死同胞,务当蹈其血迹,驱彼倭奴,竞其全功,完其壮志,俾黄者青黎,仍回祖国怀抱,白山黑水,重睹党国旗帜,则我忠勇殉国之将士,精神长存,光荣涌溢,今日虽死,犹生于万世千秋也。

  这面附托着千百个西乡籍游荡魂魄的石碑,已整整卧倒半个世纪了。它的残骸僵卧在冷落的县文化馆一处极不起眼的地方,过往行人也并不怎么留意,只把它当作两块普通的石条罢了,很少有人去探究它上面所刻写的那些文字。就此,我们不妨提出一个问题,仅供世人揣摸,体味。

  它应不应该重竖起来?

  补记: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我县张树岗、伍爱光两位政协委员,以提案方式将此事提交县政协提案委,要求重竖这座英烈纪念碑。在有关方面的协调努力下,这才将这座倒伏了半个世纪的纪念碑,重新竖立在南河坝公园。曾为中国人民抗战大业流血牺牲、英勇献身的近千名西乡籍英烈,这才有了一个赖以寄托亡灵的安息之所。

 
 
 
下一页:庄严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