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昨夜东风归何处
 
 
修改时间:[2017/04/09 23:07]    阅读次数:[425]    发表者:[起缘]
 

  昨夜东风归何处

  又是一夜烟雨,待到梦醒时分,居然鸟语花香。人间四月天,果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直面云烟氤氲,欣然书生意气,再次翻阅起手头的一本《红楼梦》。说来奇怪,仅仅信手一翻,竟然再一次定格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

  尽管文学悟性忒缺,怎奈好奇心难耐,懵懂之际,咀嚼再三,斗胆宣称,恍然揣摩到黛玉心思之一二。

  当然,花甲之年实在难解红楼风情,不过,此诗描写的场景,端的令我思绪云骞:

  游丝飞絮,愁肠百结。香巢有意,梁燕无情。身世飘零,花锄溅泪。残酒冷雨,无人意会。锦囊艳骨,葬花痴迷。

  从字面上看,黛玉葬花,无论如何,都打上了无病呻吟的印记。

  且不说,黛玉来到贾府之后,如何享受从上到下的千般宠爱,单说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无非是:去怡红院找宝玉,晴雯没有给她开门,再加上宝玉和宝钗走得比较近一点而已。

  然而,仅仅因为那么一丁点的芝麻绿豆的小事,竟然让黛玉生出了寄人篱下的无限凄凉。在夜不能寐、长吁短叹的自我作践之后,即便是受到宝玉登门拜访的礼遇,黛玉仍依然固执地对其“正眼也不看”,“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

  其中原委,究竟何在?

  不妨一起回顾一下曹雪芹设置的场景吧。

  时值芒种前夕,大观园内设摆着各色礼物,准备祭饯花神。黛玉来到曾经“葬桃花的去处”。举目四顾,絮翻蝶舞,落红铺径,禁不住悲从中来。

  恰此时,主人翁绛珠仙姝,忧虑与怨艾交织,悲伤与迷茫杂陈。悠忽间,居然肝肠寸断,魂摧心碎。

  也许有点寄人篱下不胜其苦的自卑,也许有点痴心遭遇负心的郁闷。

  然而,在笔者看来,再怎么夸张,也不至于凄惨到:“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飘泊难寻觅”吧。

  那么,黛玉如此戚戚惨惨切切的谜底,到底是什么呢?

  记得欧丽娟老师关于黛玉眼泪有一种说法:“眼泪更像是一个会有反应的他者”,“林黛玉的眼泪,流的对象就是贾宝玉,宝玉非常有反应。只要黛玉一哭,就立刻温言款语,一万声的‘好妹妹 好妹妹’”。

  故第一个谜底是,爱宝玉,需要宝玉的温暖。

  其二,过于自恋。可以说,黛玉有一种水仙花情节,飙泪是其特有的气质。

  据说,这就是所谓的水性的力量,是一种柔性的抗争。应该承认:黛玉是不幸的,她生活的时代容不得她那种“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独树一帜,自然也容不得她那种近乎病态的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

  因此,弱柳扶风般的黛玉,终究无法承受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到头来,其命运的归宿只能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了。

  其实,黛玉有时委实有些尖刻,容不得一点沙子。可总起来看,这女孩子还是挺可爱的。她那种痴心不改地追求爱情的勇气,那份不依不饶地坚守真诚的傻气,在我看来,都是千古流芳的。

  也许现实世界变化太快,“花易谢,雾易失,梦易逝,云易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黛玉也太纤弱,除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宿命,难道就不能换一种活法吗?

  当然,如果黛玉真能够找到那种活法的话,世界文学的壮丽长卷里,还会有黛玉这样的风流仙姝吗?

  忽然,也不知怎的,有一只鸽子居然鸣叫着扑飞到我的窗台,并且做出一副十分无辜的样子。这鸽子可爱的憨态,一下子又把我带出了红楼梦的境界。

  于是,我缓缓站起身,骋目宝山的郊野。

  呵!今年的寒食节居然也到了。此时此地,虽未飞花似梦,但又细雨如丝。又不知怎的,恍惚间,似又见林黛玉,似又闻葬花诗。

  虽然郊外的氤氲早已换了时代,可我的脑海里还充盈着葬花的场景,我的心里留存着一个问题:亲爱的林妹妹,昨夜东风能够回归何处?

 
 
 
上一页:逆流不忘
下一页:回家看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