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第一点是:我们本来想去重温童年的美好,可是走进婚姻生活之后,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不过是重复了童年的创伤。第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你爱我你就应该懂我,所以,我们不会主动向对方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主观的认为对方应该懂得我们的感受。 可实际上,很多时候,由于男女对情感的认知、对生活的认知行为模式,包括大脑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不管两个人的心如何靠近也真的很难做到你不说ta 也会懂的默契,对于普通夫妻,这样的默契可能需要多年的磨合。因此,我相信在一段情感关系里面,如果大家都能够在一种我不指责你,我不评判你,我不站在对错的角度上来和你谈事情,而是因为你是我的爱人,我是你的伴侣,我愿意和你分享我的内心感受,希望你能够了解我,那么同时我也非常需要你和我分享你的内心感受,让我懂得如何在感情生活中,怎么做才能为彼此的这份情感加分。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好这一点,我认为百分之五十的夫妻,他们其实是可以更甜蜜的享受彼此在红尘中作伴支持这样一份非常亲密的情感关系的。 前一阵子我在深圳的时候,有一个早已约好的朋友在晚上过来找我咨询,她说感觉自己的感情生活及前途都是一片灰暗,她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继续下去。她说她担心自己这样子继续下去可能会因为肝气郁结而出现癌症肿瘤的现象。因为她在去年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乳腺有增生,医生也有提醒她注意。 其实,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基本都是她在诉说,说她的伴侣如何不懂她,还相应的举了很多例子,可是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从她的指责中听到她老公到底错在哪里了。我想,如果她老公有错,那应该就是错在没有长在她肚子里面,所以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不知道一秒钟她的念头就变了。比如说,她在晚上十点钟的时候肚子饿,这时候,她希望老公不但要马上应和,说你肚子饿你想吃什么我去帮你买,同时还要她老公不用她说就知道她到底想吃什么。可是老公做不到啊,于是她就认为老公不懂自己,所以她在十年的婚姻生活中,在外面有过五段非常短暂的情人关系。五段感情最初的时候,她都觉得别人特别懂她,可是在一起大约最多两个月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人也是不懂她的,于是只好分开。到了下一次又碰到一个人好像在某个点上特别懂她,可等到有了深度的情感关系之后还是发现那个人还是不够完全懂她。 知道情况后,我当时就和她开玩笑说,其实依你这种状态,在婚内还有过这么多次的情感关系,你老公就算不知道事实,可是在能量层面,他可能潜意识里面会知道跟你的心、跟你的距离比较远,甚至可能会郁闷。如果要讲肝气郁结,你老公应该比你郁结得更严重,除非他在外面有同等的婚外情感关系,两个人各玩各的,互不干涉。 后面经过给她做生命系统排列的呈现,我们发现这位朋友她一直在找的是她童年时渴望得到的父爱。据她讲述,她小时候父亲非常宠溺她,她是被爸爸抱着长大的。如果她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她爸爸就会给她试很多花样,然后一样一样的试到她有喜欢吃的东西。她自豪的说连她妈妈也不敢对她说重话,因为她爸爸一定会偏向她袒护她。再到后面呈现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她的整个家庭关系里面,爸爸对她的无尽宠爱,其实宠的是自己求而不得的梦中情人,是对其梦中情人的一种补偿和宠爱,而排列呈现她和她父亲是以伴侣的身份并列站在一起,而她的母亲很无奈的站在远处,而且心中有着很强烈的愤怒情绪。 《生命系统排列》是由超级讲师教练、超级影响力导师万怡君女士致力于心理研究多年、反复实践后推出的高端课程。课程以“生命身心灵合一”为主题,通过生命系统排列,看到自己实际心智年龄,为成长做改变,重新出发。《生命系统排列》,从系统排列的角度找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心灵觉醒,让生命绽放光芒。 排列完之后,我告诉朋友,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游泳,换多少个游泳池也没有用。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可能再有一个男人像你父亲一样宠溺你,猜测你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况且,在你的成长过程当中,不管你的父亲如何宠溺你,他宠溺的都不过是自己梦中情人的一个替代品,他并没有看到女儿成长真正需要什么。这在家庭关系里面其实就是一个严重的错位。因此,当你成年之后走进自己的亲密关系,你当然找不到这样一个不用说就懂你的人,或者就算不懂也可以去找很多种方法努力来懂的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男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断的在寻找。当我给她做处理让她和爸爸划清界限的时候,让她面对自己的情感关系,并引导她说了一句话,说“ 爸爸,其实你知道,你用你这样的爱,让我长大以后,我满世界都在找你 ” 。说完这句话朋友的眼泪就出来了。其实大家知道,她不管有多少段情感关系,她想找的也不过是父亲的替代品。 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婚姻关系中,ta 总是在等待或者指责抱怨,或者总是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我们要看到 ta 背后这些情绪因何而来,根据很多专门研究亲密关系的专家的结论,这些一般都和我们童年的经历有关。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用智慧的爱来陪伴支持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万怡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