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想起汪国真
 
 
修改时间:[2017/02/21 00:07]    阅读次数:[497]    发表者:[起缘]
 

   陈长站

   静夜无聊,打开书柜,翻出了一本汪国真的诗集,2015年4月汪国真去世了,于是便想起了汪国真。

  据说汪国真一直被主流诗坛排斥在外,我不知道什么是主流,但我很早就知道汪国真,而且一直记得。汪国真最红的时候,我刚读高中,常听同学谈起。但我那时还不是一个爱学*的人,尤其对诗歌,始终没有太多的兴趣,及至如今,也未认真完整地读过几本诗集,所有的写作也都是率性而为。

  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初我心仪的一位女同学,特认真地读起汪国真的诗作,一边笑着一边读着,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还记得她当年读汪国真诗歌的日子。

   室友中有一个人,似乎比我大一点,当时已颇读了一些书,经常陷入爱情的痛苦之中。汪国真的诗歌便经常挂在嘴上,“拿是拿得起,放却放不下”,唠叨这句诗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摇头叹气。“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念出这句诗歌,我们都知道,他又该开始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些是我们拿来激励他的话。说这些诗句,我们彼此都笑哈哈的。

  之所以边读边笑,是一种自嘲,还有一种青春时节的自以为是漫不经心。我总觉得那应该是高中生应该有的热情和深度。从内心讲我并不把他当成一个大诗人,只是拿来当成闲时解闷的一种方式。汪国真的诗易懂、易诵、易传播,甚至带一点口号式的鼓动,大概相当于如今充斥于微信中的心灵鸡汤、人生哲理,不同的是,前者是鼓舞与激励,后者是麻醉与逃避。

   也大约在那个时期,另一位女诗人席慕蓉流行开来,她的《七里香》一刹那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特别是那首《开花的树》仿佛一下子盖过了舒婷的《致橡树》,更让我们感觉到婉约伤感。比起他来,席慕蓉更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伤感,显得清新可人。我们自由地评阅二人,也无意于去评判二人的高下。却隐隐感觉到这两位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们青春时节的期盼,热情、励志、清新婉约,那种风味,就像我们当年的校园生活。

   后来,也许是因为自己离诗歌生活日益遥远,诗人自然淡出了我的日常生活范围。主流也好,非主流也罢,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也逐渐感觉到生活在潮流之外。诗歌么,只能是永远属于少数人,主流派,当然是少数人中的精英。

   说来也奇怪,我有时也想,自己也可以算作一个读书人,尽管不入流,读书二十多年,却一直记不住几首主流之歌的内容,却一直记得汪国真的一些诗句。

  汪国真成名于那个迷惘的年代,是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幸事,他也许没有太高的文学地位,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值得人们铭记。如今在娱乐至死和信仰缺失的背景下,太多的文化人热衷于走红地毯,抑或写一些纯粹迎合市场的无价值之作,良心与底线被一次次击穿,我们是否更感到诗人汪国真的伟大之处。

 
 
 
上一页:婚姻的劫
下一页:树间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