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听莫言讲炮
 
 
修改时间:[2017/02/11 00:07]    阅读次数:[481]    发表者:[起缘]
 

   莫言的四十一炮,在未读之前,心里猜测,肯定是写的军旅题材,因为莫言当过兵。既然有个炮字,那肯定是写的炮兵部队。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我打开此书,才发觉我的猜测多么的荒谬可笑,简直是大错特错,我不禁哑然失笑,我真是望文生义,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此书与军旅生活真的是风牛马不相及。莫言在此书扉页开宗明义地写道,在我们家乡,喜欢吹牛撒谎的孩子是炮孩子,但我所叙述的却完全真实。炮,在这里实际上是他讲故事的方式,与一千零一夜的方式差不多。四十一炮,实际上是分四十一个故事,或者四十一个章节讲给你听,在书中是讲给大和尚听。而大和尚也是大有来头的,是个神秘人物。莫言的书在命名上确实很独特,让人意想不到,也很经典,比如《蛙》仅从字面上你根本无法猜测书中写的什么东西,还有《丰乳肥臀》你还以为是写的猎艳传奇,他前期的作品相对来说还是直白一些,比如《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家族》等。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说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富有内涵。《蛙》的篇幅在他的小说里并不是最长,但却能获得国际最高大奖,确实在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他在《蛙》里面收起了了他犀利的笔锋,不再随意的丑化和贬损,完全像成熟的作家一样,以写实的态度去刻画那个时代发生的人和事,不掺杂个人的评判好恶,让读者去会意去领悟,虽然或多或少带一点作者的情趣和观念,但却在无声地叙述中渐次推进,没有明显的憎恶,这与他的《生死疲劳》和《丰乳肥臀》有明显区别。在中国他算得上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在写社会众生,写底层民众的疾苦,写一个时代的变迁,……做一个作家应该做的事,他总能得心应手地找到切入点,并且有创新,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将社会描绘得活龙活现。

   说实在的读他的书越多,对他的喜欢也一步步增加,看他在香港浸会大学里的演讲,心里就嘀咕,怎么这么一副尊荣的人,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还能将中国文字挥舞得缤纷灿烂,像天女散花,让人目眩,让人神魂颠倒。他那双眯缝的眼睛,看似波澜不惊却能体察入微,甚至入木三分,可谓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那敦实憨厚的模样看不出文人的优雅和书卷气息,倒像一个乡镇干部,或者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即使穿上西装感觉是沐猴而冠。记得林青玄在一本书里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问他,你和林青霞只差一个字,怎么相貌悬殊那么大?我们都有患了以貌取人望文生义的通病,对外表美好的人怀有欣赏好感,对欠缺的外表不会关注,甚至睥睨,尽管他有一颗善良而美丽的灵魂。

   四十一炮以“我”为主人公,讲述了我怎样在庙宇里面对大和尚讲述我的家庭发生系列故事。我的家庭成员就是母亲和父亲还有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他的母亲和父亲的形象与他所有的书本里男女形象相差很大,非常具有个性。他的小说最大特色就是人物不雷同,他不走老路,总是把人物刻画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他的构思也别具一格,精巧练达,他的笔就像一副显微镜,各色人物在他的显微镜下鲜活透明,无处藏匿,并用文字形式跃然纸上。

   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性格却又火爆,她的世界观就是怎么过上好日子,并且是使她的儿子过上好日子,而为了这个好日子,她带领儿子没日没夜的劳作,学会男人才会学会的技艺,还要拚命地节俭,这个节俭到了自虐地地步,长年累月不吃肉晕,使一个正值长身体的儿子饿着肚子,再就是冬天不取暖,宁愿冻着,要不是因为屋子里潮湿二人都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医生严重警告将寿命不保,否则她冬天都不会生火取暖,就像葛朗台。她节省的钱为儿子盖了房子,而盖了房子后又要给儿子买车子。她在这一个个目标的实施过程里,其动力是因为恨,因为她被丈夫抛弃,她为了让娘俩活得像个人样,只有拚命地劳作,并做一些奸诈的小生意,成为远近闻名的“垃圾王”,赚取一些黑心钱,后又参加猪肉注水生意。这些生意上的行为在中国现今社会比比皆是,不足为怪,中国商贩真是无奸不商,仿佛成了潮流,否则就做不好生意,赚不了钱,并产生了蝴蝶效应,群起效仿,否则就是大傻子,是另类,是奇葩……一个善良的农村女子也干起这些勾当,并见怪不怪,让人不得不深层次地叹息,中国社会的整体素质是多么地低下,多么的丑陋不堪,也许这就是小说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揭露和批判并不是说教,而是写实,并以一个小孩狂妄的口吻说出,让读者了解到中国目前的可悲现实,什么诚信正义,什么厚德载物,在金钱面前都一文一值。只要能赚到钱,什么昧良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再加上政策漏洞,监管不力,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獗,到了令人发指危害生命的地步……

   不过重点还是讲的母亲与父亲以及和村长和乡邻们发生的一些故事的恩怨情仇。他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叙述,看似胡言乱语,却充满童趣和率真以及反叛和抗逆。父亲与他的相好“野骡子姑姑”私奔,留下娘俩相依为命,但母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她不是祥林嫂,倒像母夜叉,她骂人的功夫了得,她对儿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不是那种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那种,对儿子也是铿吝节省,但她有一种长远的爱,为了儿子的未来,过上所谓的好日子,使眼前的日子过得清汤寡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儿子长期忍受对肉的渴望和挣扎,这种挣扎将一个孩子内心的微妙变化写得惟妙惟肖,趣味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或者整个国家在改革的浪潮中都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都拚命向钱——所以两种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引发一系列痛心的现象。莫言在以家庭为主的叙述中,实际上是在挖掘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人性,道德观念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的嬗变,以及存在的混沌和迷惘。

   他的叙述方式也很新颖独特。在庙中面对大和尚悠悠地讲述十年前发生的事,而眼前又活生生的上演一幕幕戏剧,过去与现实交叉结合,虚虚实实,扑朔迷离、曲折迂回,仿佛回到二十几年前的农村,其实好多事现在都还普遍存在。他的小说不是仅仅在讲述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村庄的情与爱或仇与恨,而是站在整个民族的高度来反思和剖析,可谓振聋发聩,触目惊心,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炮作为一种写作手段或方式在小说中出现四十一次,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实物的炮在小说中也存在,那就是他和他母亲收破烂时收购的一门在抗日战争遗留下来的迫击炮。这门炮在小说中一直存在起了个道具作用。在尾声居然还意外地收到四十一枚炮弹,他用这四十一枚炮弹炮轰仇人兰老大以及他所有想报复的人,居然都不能将他置于死地,房屋、工厂他都将他们置于炮弹之下,几乎将村庄都夷为平地,莫言将魔幻现实手法推到极致,好像这个社会容忍一个小孩的胡作非为,但最后一枚炮弹终于将老兰截为两段,他终于报了爹娘的仇恨。

   如果这个社会的丑陋与罪恶都能像书中的孩子用炮弹解决,而不负法律责任,多好。事实上一个老兰死去还有千万个老兰活着,坏人是杀不绝的。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腐败,如此不公,并且还披着合法的光鲜的外衣?那是因为有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都是一条利益链上的蚂蚱,莫言以一个小孩的自述将社会各个层面,各色人等都置于他的深刻剖析之中。语言幽默辛辣,通俗俚趣,看似吹牛撒谎,胡言乱语,却令人辛酸落泪,也让人拍案叫绝。

   莫言的小说好像都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四十一炮也是这样,娘死,爹坐牢,妹妹也死去,留下他孤身一人,而他也要当和尚……我觉得应该给他加一个名份——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悲观主义者。作家越接地气,写出的作品才会深刻和悲痛,他在为苦难呐喊,为弱者歌唱,为这个国家担忧,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