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高粮价为救灾 文/赵元波 北宋庆历七年,江南一带阴雨绵绵,从三月一直持续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一些不法商贩乘机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一时间,米价飞涨,由原来的每石400文一下子涨到了1500文,可即使是这样,也是有价无市,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老百姓苦不堪言,挣扎在饥饿的边缘。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上涨,严厉惩办不法奸商。 当时在鄞县担任县令的王安石的做法不种不同,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此举乐坏了那些贩卖粮食的商人,纷纷把粮食运到鄞县来,短期内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发了财的商人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这一规定自然招来了名怨沸腾,不过,虽然粮价太高,但最起码能在市场上还能买到粮食,很多人家因此也就举家食粥;一些确实贫困的人家,得到了官府给予的银两资助,不至于因断粮而饿死。 鄞县粮价高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地。水往低处流,商人跟着利益走。觉得有利可图的商人们纷纷把米贩运过来。一段时间后,运到鄞县的粮食越来越多,这个偏僻的小县消费有限,供过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到了1500文一石。 利用商人逐利的这一特点,抬高粮价,实际上就引导了粮食的流入,粮食流入的多了,粮价自然也就降下去了。王安石不愧为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通过市场调节达到了救灾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