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 家是什么?家是避风的港湾,还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血缘相近的人?我想,这些答案在我来都是对的。况且我觉得,家外世事纷扰,家里风平浪,当然前提是家人之间没有争吵。家是一叶扁舟,是灵魂与肉体的安栖之地,是我们人生每次旅途的中转站。在异地待着的那些日子,我总会思念那叶小扁舟。每一个角落,它独有自己的光彩,让我依恋,给我依靠,让我坚强。 家人是世界上我们最亲近的人。谁都不能否认,任何人对我们的了解很难超越父母。不只是你的喜好,甚至连你的脚步声气息他们都晓得一清二楚。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又将我们从小拉扯大,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成功时给你祝福与祷告,失落时给你安慰与鼓励,甚至你和别人吵闹后的烂摊子他们都会参与帮忙收拾。你生命里所有的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岁月大都是由他们陪伴着,你的脾气你的喜好他们还能不了解吗?总记得长大后,在外漂泊,常常牵挂家里的那几根面条,几盘饺子和那几个爸爸的拿手好菜。还记得临到过节,妈妈总会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问到"孩儿,哪天回来?"又在回来之前为你打扫好房间,买回来你爱吃的那家餐厅的包子。家,很难有一个地方比它能更让你感到安心了。 巴金老师笔下的家并不是如我想象般温暖。巴金大师高屋建瓴,从社会的角度深刻透彻的写出了封建末期四川大家族的悲凉走向。高家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缩影,是巴金以自己的家族为创作原形写下的。在小说中的高家,父权制度,旧制度婚姻扼杀了一代青年对生活的希望。梅芬和明轩的感情被父辈破坏,被母辈当作麻将场上攻击对方的筹码。两个相爱相惜的人,就在家族的安排与长辈之间的恩怨中被活生生拆散。明轩娶了李家小姐,虽有诸多不愿,但还是将就着走上了婚后的生活,担起了家族的重担。相比之下,梅芬的命运就略显凄惨。梅芬嫁到离省城遥远的外地去,一家人背井离乡,丈夫赌博成性,输了家产后生病早逝,梅芬一家又不得不搬回省城的老宅子。 回到老家后,梅芬与明轩意外相见,明轩得知梅芬的现状,明轩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在暗里帮助着梅芬一家。明轩在父亲去世后开始承担起家业,一堆姨太们心有不满,便处处为难他。明轩的妻子瑞玉快要生产时,姨太们迷信“血光之灾”,说家里不适合生产,要移到城外才算好,毫无根据的言谈耽误了瑞玉的生产,瑞玉死去。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默默的忍受着家人给他安排的一切,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爱的两个女人。读完巴金先生的《家》之后,我的内心似乎受到了一种冲击,心头涌上了一种久久不能平息的绝望的情绪——想要反抗却又无力反抗。 其实从根本上说,造成觉新悲惨命运的是旧制度、礼教和迷信。这些落后的思想,破灭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最爱的两个女人。他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所以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因为自己的一些经历,我觉得我很同情他。农村思想落后,养儿防老的思想在某些老年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我奶奶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因为我是女孩儿,奶奶从小对我都不好,爱理不理,而弟弟出生后她便对他百般疼爱,对妈妈的态度也有所转好。我之所以感到无力反抗,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已经深深的认为儿子要比女儿好。在她眼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养儿却可以防老,奶奶因此疏远我,对弟弟疼爱有加。她现在老了,弟弟还小不能全心全意的照顾她,更多时候帮她煮粥帮她买药的事情都是我。即便如此她对我的爱也没有半点增加。这段经历曾让我的内心会有种不平衡感,不过我很快就释怀了。在我看来,长辈们的思想是他们成长的环境造成的,我如果不孝那就是我的错。反之,倘若我因为她对女孩子的偏见而非让放弃照顾她,那岂不是更让她认为女孩子不如男孩子,我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她的错误来惩罚她又折磨我自己。同时我又很庆幸,我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明,知道我的奶奶对男女有偏见,虽说不能改变她,但是他们总是尽可能的疼爱我,我想我又是幸福的,至少比觉新要幸运一些。 家里家外,都是一个时代。巴金先生的“家”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小时代,我的家是现代社会落后地落的一个小时代。家里是一个小时代,家外是同一时期的大时代,许许多多的小时代便组成了我们的大时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即便没有“明轩家的旧观念”、“我奶奶的旧观念”,也还会有“张三爸爸的旧观念”、“李四爷爷的旧观念”。我们的长辈不是万能的。他们不是圣人,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考虑清楚。他们有时也可能会犯下去高太爷高老爷的错误,但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又能怎样呐?我们一切心知肚明,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力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反抗也好,争吵也好,最后的结果未必能如我们心愿。纵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学会不妥协,学会主张自由公正的思想。家,需要长辈的支撑与维护,也需要我们年轻的思想与血液,做好与长辈的沟通,让长辈思想也紧跟时代潮流,不做落后思想的牺牲品,也避免新潮思想对我们的伤害与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