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人生,有多少次陌生感
 
 
修改时间:[2017/01/04 12:07]    阅读次数:[452]    发表者:[起缘]
 

  一、什么都想要

   负起行为责任是成年人的应有担当,小孩子例外。成人的世界中,秉持与清苦,承诺与孤守,收获与付出、拥有与舍得始终在此消彼长的定律中正态呈现。

   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是道德上的对人的行为进行考核和规范的一套标准。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在中国民间却是一段千古佳话,因为它符合‘仁义礼智信’中的智。军事上,兵不厌诈是智,生活中,投机取巧,钻营有术,毁约比一支冰棍在太阳下化得还快,但能利己,不露声色,是智,毫不掩饰,是奸。

   人无信而不立,在应世哲学中针对的是熟人小圈子,所以中国人耍滑头,还令人称颂。

   西方社会讲求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每一个西方人在道德上被认可的刚性原则,高度和咱们的“义”相似。

   人,如果什么都想要,道德上必会产生缺失,因为‘什么都能有’不符合大自然的事物发展规律,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要,就会采用各种手段:骗、瞒、诈。

   凡事,不可能尽得其利。好的东西固然可爱,却有谁能将春天的美丽、夏天的热烈、秋天的丰足、冬雪的纯白一日之间悉数入怀,一网打尽?因而,得失之间,便有汉人冯异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取舍之间,便有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两欲必舍其一,爱情之中,便有‘弱水三千,独取一瓢饮’的一往情深,心无旁骛,贫富之间,便有一间陋室中的谈笑风声,湍飞逸趣,廉腐之间,便有横眉怒目,拍案而起的两袖清风,一肩明月。

  有得必有失。得失永远以翘翘板的姿态呈现,而不像一架左右平衡的托盘天平。

   唯有小孩子才什么都想要,是因为心小而梦想大,梦想的世界五彩纷呈,琳琅满目。

   如果人生是一棵树,从幼苗长到参天大树,必须砍掉无数的枝桠。每一刀的砍斫,都是树的一次伤。伤痕累累,昂首冲天。

   失去一些幻想,是成长的代价,稚嫩的双腿,踏上坚实的土地。

   放弃一些难舍,是永久的得到。抓得太多,结果没一样是珍贵的了。

   二、天性中的魔

   一位技工师傅买了一辆小车家用。没过三个月,没啦,车抵了赌债了!

   一位业务员又换了新车,人们议论纷纷,哎呀,他手气好,一晚上就能赢一辆车,换车,毛毛雨啦!

   抵了债的那位闷声不响,此后老老实实地在企业打工,安步当车。对此,有人背地里悄问,这就算啦?他嘿嘿一笑,红着脸说连毛都输掉了,再搞不就只有皮被剥了?不搞了不搞了!连连摆手,死心塌地。

   坐庄押宝,有输有赢,那个业务员始终乐此不疲,手舞足蹈。

   有一句话这么说‘穷人买车富人换车’。技工师傅人到中年,家底渐殷,买车就不仅是代步,更是一偿夙愿,成为有车一族而荣耀。于赌,他并不嗜,赌一把,是手头渐宽的欲望膨胀。输掉了多年积攒的剩余,一下子让他清醒了,就像经济上挤掉了虚浮的泡沫。他的泡沫是思想中的,一下子老实了!那个业务员因是天生的赌徒,输也赌赢也赌,没得输了拿命也敢赌,这是赌性,人性中多样化的一种,死不悔改。

   让上帝归上帝,让撒旦归撒旦。劝说能够轻松改变某些人,教训也未必能够根本上改变某些人。此话用在这两类人身上,恰如其分。

   三、敢说话,说好话,会说话

   西方的哲人未必比中国古代的哲人更加透彻,西方哲人的思想也许更贴近现代中国人的思维。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把人生划线段一样的明确标注,但如何才能做到不惑,如何实现而立,十分抽象,难以操作。

   黑格尔说成熟有两个标志,一是克服懒惰,二是战胜怯懦。结论一目了然。

   中国人大多是怯懦的,始于等级观的教育。对长辈要言听计从,自然是从小便唯唯诺诺,看人脸色。中国人又是懒惰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除了读书,体力上的活计,从小,由父母包揽下了,处世的能力渐渐丧失。

  光头主持人乐家曾赞扬过一位女家宾,说,打落牙齿和血吞,不求人是自强自立,争一口气。这话其实不正确。人生在世哪能不求人呢?

   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必须通过与人合作才能生存。与人合作,不论公事私办、私事公办,还是私事私办,哪怕是公事公办,不必托人求人,也得在一个秩序十分严明的国家才行。中国有一句古话“宰相的衙门七品官”,连一个看大门的都能刁难品阶低的官人,讲私交,论疏近,不求人怎么能行呢?

   与人交往,有三要素,一,敢开口,二、说好话,三、会说话。

   敢开口,克服怯懦的一个反映。这当然不是黑格尔指的‘克服怯懦’,但在中国,是国情,是中国特色,最令中国人生畏的是人,而不是敬畏大自然。天地君亲师,天排第一,实际上中国人最不敬畏的是天,把天叫作‘贼老天’,对皇帝、官吏、双亲、师长不敢非议一辞。

   等级观念使国人形成仰上迎奉的*惯。面对一个比自己地位高,或者有钱有势的人,自然而然的矮了三分,尽管对方的地位财富再高再多和别人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外出办事,纵然是公事公办,也觉得占了人家便宜,脸上堆出笑,要会说话,说好话!

   人人都会说话,只要不是哑巴。会说话的意思只有咱们中国人才明白。这就像被人问“会下棋么”“会唱歌么”“会画画么”,会,善于之意也,而不是会与不会。

   青年时曾闹过一个笑话。一天一个新认识朋友问我,会下棋么?我心忖,象走日马走田,当然会啦!满口应承!结果下班之后他拼命拉着我去下棋,两局之后,我一推棋,和他哈哈大笑,我的水平和他如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大学教授。

   会说话,实际指的是社交语言。不会说话,则分多种。有人天生口讷,有人在某一领域才能滔滔不绝,妙语如珠。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谈自己的兴趣领域,或叫演说,或叫探讨,都不在会说话的范畴。会说话,先是得有话题可说,再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才行。

   香港大学的文学教授许子东一次在海外遇见了九十高龄的绘画大师刘海粟。客套完毕,一时之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原因是彼此不知道对方对什么话题感兴趣,而自己又能说出这个话题的一二三。

  找话题是人际交往的一把拉近距离的钥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位文化人吐曹道,天天与农民工一起,连话都不会说了。实际上连话都不会说了,是他不擅辞令的本来面目,他谈起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彼此兴趣点不同,谈不在一起罢了。

   三十而立,立的是不怕人的胆量,是逢人堆笑的脸子和得体而又不冷场的语言。

   四十不惑,处世但能从容不迫,人际关系游刃有余,生活在人世间,自就如鱼游水,得心应手。此外,拉开架式,要在专业功夫上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