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一钩新月破黄昏
 
 
修改时间:[2016/12/17 19:07]    阅读次数:[466]    发表者:[起缘]
 

  回头咀嚼已经读过的一本书,往往有另一种收获。这种感觉就像去看每天晚上挂在天空的月亮。当你每次仔细地注视它,它往往就是一轮新月。

  这几日,突然对西游记产生了大兴趣,于是从网上下载了一本电子书,工作之余、饭后厕上就投入来读。到了今天,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已有不小的触动。一是惊叹吴承恩先生的生花妙笔,书中诗词歌赋燕语莺歌不绝于目;二是诧异由电视剧在心中生成的师徒四人之形象与读书之后在心中生成的师徒四人形象大有不同,由此想来,人这一辈子有多少既成的观念与事物的原本是大相径庭的;三是这篇小说的格局之大,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我有一个朋友,酷爱读书,他说书的好坏区别不大,只要作者出了名,别管以什么方式,他写的那几本书也就成了好书,也就有一大批的批评家来研究品评。就像鲁迅先生的那两株枣树的写法一样,如果学生也这么写,说不定要挨老师的巴掌。他说这是他的一种心结,不论如何,他是酷爱读书的。但他读书的时候总是有一怕,怕记不住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于是一本书总要读的极为细致,然而这种读书法是有好处的,他常常能够发现书里的一些问题,揭露作者在写作时不善推敲的一面。

  这种细致的读书体验让他能够很快的发现一个作家是不是好的作家。他说,好的作家对生活大都有极深观察和体悟,加上他优秀的叙述能力,一本好书才能形成以至于流传后世。他告诉我,很多作家一生的著述往往都在阐释同一个地域不同的人物,或者同一个时代内不同的人物,因为那个地域或那个时代是他所最为熟知的,长期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之下,才能观察和体悟到了很多别人所没有看见的东西。而对于他所不熟知的事物,他认为追求卓越的作家往往都带着一种恐惧。想想也是,一个从未深入过大海的人,所写出的大海,往往只停留在广阔的蔚蓝色水面。

  而我,却与他在读书方法上大有不同,我喜欢横扫千军,一本书唯恐读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其他真正的好书没时间看,于是常常囫囵吞枣。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可以在一个短的时间短内横向比较两本书、两个作者,或者一个作者在著述两本书时的不同手法。当你沿着一个作家的写作轨迹读他的作品时,你会发现,作家往往是生长着的。某一种写法或想法在第一部作品中发了芽,在下部作品中就很可能要开花。

  其实,以上两种读书法敝处均不算小。读的太细,战线拉长,进度就要慢,很可能在某一个关键时段就要错过一些东西;读的太粗,就难以掌握于自己有益处的细致入微的写法或手法,无法真正体会作者在某一情节或故事上所注入的心力。所以,读一本书也要做到该精读处精读,该快读处快读,这个度,犹如打铁匠对火候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