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老胡同的记忆(续)
 
 
修改时间:[2016/12/06 16:07]    阅读次数:[443]    发表者:[起缘]
 

  老胡同的记忆•续

  老胡同里还有四大娘一家,在我家斜对面,绝户大娘的后院。早年一家去了东北,后来因为小儿子腿怕寒冷,就迁回来,只有大儿子还在关外。

  四大娘整天嘻嘻哈哈,是个乐天派。胖嘟嘟的,能吃能喝,能说能笑,她一说话,怕是整个胡同都能听见。四大娘也是我家的常客,瘸腿二哥已经成人,一家三口除了地里的活没多少家务,饭前饭后四大娘常来常往。二哥也随了他娘,爱说爱笑,常常是吃完饭来到我家,边聊天边看着我们一家人吃饭。

  四大娘心直口快,心地善良。那时候我家一群孩子都小,缺少劳动力,难得有个瓜菜。常见四大娘抱了一个南瓜,或者几个茄子,或者一把豆角,都是自己种的,送到我家来。后来我出门上学,十岁到了15里地的镇重点完小,住在姨家。周末来回需要大人接送。爸爸没空时二哥也常常接送我。二哥后来找了个精神不太好的媳妇,还是我当伴娘接回来的。四大娘没有闺女,拿这个有病的媳妇当闺女一样疼,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我还见过媳妇坐在那里,四大娘给她梳头。工作以后,寒暑假往返于家乡与外地,需要带点行李,也常常是爸爸和二哥一起送我去镇上的车站。二哥虽然腿脚不好但不妨碍骑自行车。那时都骑的是大金鹿自行车,早上要赶两个小时的路,6点以前到镇车站。因为每天只有两趟过路车,还常常满员,一旦错过就走不了了,不像现在那么方便。

  在同一胡同里生活的人,有的支派近,有的远一点,都是同姓一家。有着最淳朴的民风:借东西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农具,锄头镰刀耙子锨镢;餐具,碗筷盘碟,遇到待亲戚也会借;座位,椅子杌子条凳马扎;交通工具,地排车自行车小推车……只要家里有,而且今天不用,就没有不借的理由。进门看见拿在手,给主人说一声就妥了。即使胡同外的乡邻,也是如此,在农耕生活的年代,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各种用具发挥着最大的利用率。

  帮工的事也视如平常。谁家盖房搭屋,大家都来搭一把手,男的打夯和泥搬砖砌墙,女的和面备柴烧火。生产队干活,锄地,有的力气大锄得快,到头就再回来接济锄的慢的;挖沟渠,每人分几米,有的刚从学校回来,干活不在行,那些整劳力也会帮一把,都是发自内心,没人计较。我十来岁时,独自用地排车去地里拉玉米秸,正遇大暴雨,浑身上下湿透了,视线也被雨水模糊,一车玉米秸在雨水中变得格外沉重,几乎寸步难行。正在艰难挪步时,两个大人赶来接我,一个是同姓并不是近门的哥哥,一个是外姓的爷爷。他们当时是队干部,到我家有事,母亲正抱着弟弟正为我担心,他们听说后就冒雨赶到村外。

  在乡间,大家很看重为人,如果太过计较,会被大家瞧不起,那样的人也极个别。大家信奉:公道自在人心。所以都努力去做,做好人,立好的家风。家风在定亲娶亲时特别见效,过去定亲一般靠媒人介绍,双方还会各自打听对方的情况,如果在村里为人不好,女孩子很难有人愿意嫁到他家,女孩子也只能将就着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