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父亲和缝纫机的情缘
 
 
修改时间:[2016/11/19 10:07]    阅读次数:[430]    发表者:[起缘]
 

  文/刘和军

  初秋一过,父亲今年就七十有一了。对于一个古稀之人,虽满头白发,皱纹平添,但精神矍铄,身体康健,用父亲的话讲:还经得住事!

  小时候,父亲家里姊妹弟兄多,在五岁时,因患病引起眼痛,爷爷奶奶靠为人缝制衣服养家糊口,迫于生计,父亲眼痛的病情并没引起他们的重视,错过了及时送去医治的时机,最终造成右眼球坏死萎缩,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小学还没毕业就缀学在家,做了爷爷的关门弟子,也算是子承父业。虽父亲文化低浅,但聪明好学,吃苦耐劳,身残志坚,在18岁那年就完全接手了爷爷的缝纫店,真正开始了裁缝这个行业的营生。

  父亲凭借娴熟的裁缝手艺,得到了大家的口碑相传,一年多光景时间,小店的生意日渐的兴隆起来,“刘裁缝”在小镇上也是小有名气。一把尺子、一个熨斗、一把剪刀、一盒划粉和一台脚踏式上海飞人牌缝纫机就是父亲当年营生的写照。

  计划经济年代,人们都是凭票供应买布找裁缝做衣服。那时的父亲,为赶制衣裤,常常“哒哒哒”的在缝纫机上挑灯夜战,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贸易自由,商品交易灵活,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父亲的裁缝店渐渐门庭冷落,几个拜于父亲门下的徒弟也都各自改行干起了其他的营生。来做衣服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父亲经常沉默不语,落寞的神情也许只有那台陪伴了父亲太多岁月殊荣的老旧缝纫机最能明白和了解他的心境。记得那时,给缝纫机加油、擦整是父亲最乐此不疲的事,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也因此而变得异常的光亮。

  物是人非事事休,缝纫店艰难的维持到2000年,父亲索性关掉了经营了大半辈子的裁缝店,时时都在哀叹自己老不中用了。其实我知道父亲的叹息声中,更多的是包含了做为一个手艺人,儿女们都没有跟他从事裁缝这个行业的无奈。

  一次,一位邻居大婆到父亲那里,诉苦说,自家的缝纫机长久没用转不动了,要缝补点什么也不方便,想请父亲过去帮忙看看。说到缝纫机,父亲眼前一亮,二话没说,到工具箱里拿上扳手、螺丝刀就跟大婆去了她家。下午父亲回到家时,不经意间,我看到他脸上洋溢起了久违的笑容。

  一连好些天,父亲到商店买回来好多钳工才用的工器具,开始倒腾起他的缝纫机来,而且还拆起了他的“心肝宝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在凭借多年对缝纫机操作使用经验,自学维修缝纫机。一张已经泛黄的缝纫机结构零件图,也不知啥时候父亲一直保管着,还用透明胶带进行了粘贴。不停的对比,不断的研究,那台老旧的缝纫机是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蹲在缝纫机机架上一埋头就是一整天,银发下闪耀着汗珠,真有点老当益壮的气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门找父亲维修缝纫机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在那个“三转一响”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这个物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都或多或少会点缝纫方面的手艺。虽时过境迁,但好多家里也没舍得把缝纫机扔掉,也算是留给那个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过来的人心存的一点念想,现在偶尔用用它,也能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因长久不使用,很多的缝纫机都不能正常使用了,要找人修理也没有像维修家电那样好找的修理师傅。

  经过半年的维修经验积累和实战演练,一天,在饭桌上,父亲说要走街串巷去专门维修缝纫机。母亲、妹妹和我都极力反对,毕竟60多岁的人了,而且父亲也有养老保险金,外面日晒雨淋、餐风露宿的,身处异地,万一有一个什么三长两短,怎么办?父亲说他身体硬朗不碍事,不光可以为需要的人上门服务,而且还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就当是锻炼身体!

  劝阻无用,一向固执的父亲这次是铁了心一样的要坚持去做这个事,我们仨也奈何不过他。直到当我看到父亲吃力的拉着那个自制的、装满了各类零配件、重达三、四十斤的铁皮工具箱出门时,我才终于明白,父亲这那是去锻炼身体!这分明是老父亲难以割舍的缝纫机情结啊!

  由于收费低廉,父亲的缝纫机维修又是绝对的上门服务,大家遇到缝纫机方面的故障都喜欢让父亲看看,每次看到缝纫机修好后,那熟悉的“哒哒哒”的缝纫机的转响,是父亲最感到欣慰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老式脚踏缝纫机的维修父亲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渐渐的,电动式缝纫机开始多了起来,为满足大家的维修需求,父亲就买来一台旧的电动缝纫机,开始了对“新生物件”的熟悉。由于电动缝纫机的零件更加的微小精细,本就患有眼疾的父亲就买来放大镜进行揣摩、研究、查找和学*。最终,父亲秉承着“万变不离其宗”的想法,又“啃”下了电动缝纫机维修的这块硬骨头。

  父亲从63岁到今年71岁,风里来雨里去,八年的缝纫机维修岁月就这样匆匆而过。川南的多个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乡舍农家都留下了父亲的身影,连乐山马边、云南昭通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印下了父亲深深的足迹。记得父亲有一次回家,很荣耀的跟我们说到,他在宜宾的一个小县城里为人修缝纫机时,一个胸前挂着照相机的人为他拍了照片录了像,说是新闻记者,要记录下老手艺人的影像。遗憾的是,他当时由于满手的油腻,没来得及看看自己上不上镜。

  随着父亲年岁的增大,我们也无数次地劝他放弃外出去维修缝纫机,可每每此时,父亲总是笑呵呵的说道:我还经得住事!再干几年,八十岁了就“退休”!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地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对面楼窗里隐隐传来的一曲《父亲》,使我幡然顿悟,作为一个残疾人,父亲的坚强和不服输的品格是留给我们做儿女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一辈子做裁缝的手艺人,老父亲是有一种怎样浸入骨子里的缝纫机情怀啊!

  当又一次听到父亲在收拾行李和整理配件的声响,当再一次看到父亲拉着那个沉重的手拉车出发的背影,忍不住,我也潸然泪下……

  作者:刘和军(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