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种高雅的东西,以其悠长的文化韵味,说到“茶”就会想到“琴琴书画”,也会想到“净手焚香,煮茶烹茗”,此皆源于其有种仙雾缭绕、隔空离世之美。 在物质贫乏的旧社会,尤其是在农村,我的父辈喝茶如同喝烧刀子、老白干一般,用破盏烂碗喝;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用枯燥的大手,或端着白碗沿、或捏着茶碗,一喝就是一大口,这不能说是喝,是---“灌”,喝的粗俗、野蛮,只求解渴、解乏。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无论城市农村,人都学着附庸风雅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嘛!喝茶也不是纯粹为解渴、解乏了,而是变成了一种逍遥、一种消闲,喝茶也就不用大白碗,瓷茶碗喝了,而是换成了一整套茶艺工具,当然喝茶的方式也就变成慢悠悠的喝了。口里也经常念念有词的说什么茶艺和茶道,这是一种附庸风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问过许多喝茶的人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几乎没人知道,当然,我也并非“明知故问”,后来,我读了一点“茶”的历史,才略知一二,现在略作卖弄,请看官点评: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5000年,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茶草”,那么神农氏肯定喝过茶,而神农氏就是“炎帝”,而我们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的最远的祖先就喝过“茶”。看,我们的中华历史多棒,什么事都能让你找到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兴起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流光溢彩的盛唐时期,漫延于此后历朝历代,直到如今;足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盛唐时期,诞生一位“茶文化”巨人,此人便是“茶圣陆羽”。 陆羽(755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树,生长于南方,长江流域以南苏浙闽粤赣川鄂滇黔等十几个省份;海南、台湾以及广西、甘肃、西藏等地都盛产茶叶。 茶树: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茶树生三年,便可采摘;野生茶为上品,种植茶为其次;生长在向阳的山坡、林荫之间,芽叶呈现紫色为上,绿色为下;芽叶细长如笋为好,芽叶细弱为次;叶绿反卷为好,叶面平展为次。生长在背阴山坡或山谷的不堪采摘,品行凝滞,饮之令人腹胀。 采茶: 早晨采的为“茶”,晚间采的为“茗”。 采茶要在阴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天阴下雨不采,晴而有云不采;早晨采茶最好凌露而采;并由未婚、身段面条、面容秀丽、充满灵气,背着小竹楼的女孩儿去采。如此方为不暴殄天物。 煮茶: 选水:上水,山涧清泉,尤其是漫流于石上者;中水,江中之水,须远离人烟者;下水,井中之水,须经常汲取者也。 选柴:以碳煮茶为最上;以干燥的柴禾为其次;以朽木败草,或带有腥膻之木之草为最下,至不可用。 选火:火苗切勿窜忽不定,须用软火慢慢烹之。 烹水:一沸如鱼目,微微有响声;二沸水如涌泉连珠;三沸则是腾波鼓浪;再沸,水则老矣,以至不堪烹茶! 饮茶: 倒茶时,高屋建瓴,势若波涛,倾泻而下,杯中水满沫浮而止之。茶沫,实为茶之精华。浓者,如赤子归母,附着于杯壁;轻着,飘飘如湖心之轻舟,打着涟漪儿。须臾片刻,孕育精华,即可饮之。 一壶沸水烹三碗上茶,茶香四溢,仙雾缭绕,韵味无穷;四碗、五碗也可,其气略尽,其香略减;五碗开外,非渴则莫之饮。 饮茶之杯,须用越州瓷器,鼎州、骛州、岳州亦可,只是未沾腥膻世俗,宛若天然之物。 茶之具有24,今人茶桌之上可见一斑,只是未全。 茶之室焚香布图,须充满宁静禅味气息,方不负这人间一饮一啄! 如此,才有“隽永”之味,醇香绵远,口齿留香,意味无穷之妙感。 说了这么多,读者也有点累了,来个段子解解乏。 在《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有一段是妙玉请宝黛钗三人饮茶,摘录一段: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茶杯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 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曹雪芹不愧为是“大师”,短短的文字,把闺阁中茶趣、茶语、茶乐、茶具、茶香、饮茶之品,烹茶之水……说的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妙及,妙及! 说道“茶”必然要说到“禅”。我没有读过佛经,不过读过一点《中国哲学史》,姑且胡乱说一下: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古代僧人坐禅,通宵不寐,喝茶节能助消化,又能提神,茶对于在青灯黄卷、古佛大殿之中,礼神拜佛的和尚们乃是人间上上品。和尚们交友时,可会见世外俗人时,以茶为媒可以广结善缘。可见,茶对禅是有实际功用的。 那何为“茶禅一昧”?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常冥想:和尚们在深山古寺饮茶,伴着松涛阵阵,袅袅茶香,天幽地静,月明天空,此间应该最可“参禅”、最可“行禅”、最有“禅趣”,最能悟透“禅机”,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境界 在《五灯会元》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说河北赵州有一柏林禅寺,寺中有一高僧叫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召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便说:‘吃茶去’。” 我的理解是:两个新僧以及院主都是佛门中人,来了就是参禅悟道的,既来“参禅”,就都去“喝茶”,体现“佛法平等、众生平等”,因为“茶禅一昧”,都可“圆通事理”。 这段话,我理解的对不对,保留意见,因为“禅”这东西属于很玄乎的东西,每个人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只是悟的深,悟的浅罢了,看官们也自可随心理解。 再说说“茶”的实际功用。 中国历史上好几个朝代,都把“茶”同盐铁纳入官营,因为“茶”在中原,是种饮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对于黄沙漫漫、荒草胡尘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吃牛肉、喝奶酪,为了助消化必须喝茶。因此,中原王朝把“茶”纳入官营,在外交上,以此作为与少数民族政权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地地道道的是“茶”的实际功用。 “千秋大业三碗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这是凡夫俗子借“茶”排遣烦闷抑郁想不开情绪的豪迈情怀。远比“青山在远,秋风欲狂,天色将晚,抱鱼上床,世间破事,去他个娘。”的格局和意境开阔的多。这也是“茶”地地道道的实际功用。 写了这么多,来首唐朝诗人卢仝的千古绝唱《七碗茶歌》吧。 “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清风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