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现实与虚构的距离
 
 
修改时间:[2016/10/26 17:07]    阅读次数:[440]    发表者:[起缘]
 

  二十年前,我就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并且,也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不记得用了多长时间,我写出了一个一万多字的开头。后来这个开头就一直放在那里。那个开头所描述的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开始,我怀着一种热情,有一种使命感,想要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在自己的悲欢里沉浮,那个开头所承载的使命,终归于沉寂。我屡屡翻动那个开头,却无法往下进行。

  十年以后,我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念想,报名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创作函授培训班。一年的几次作业,老师给出的评语都很中肯。其中的一条是关于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在我的作品中,现实的成分太重,缺乏虚构,也就缺乏了灵巧。创作技巧也就谈不上了。一年的学*结束之后,我看着老师的评语,更加没有继续写作的自信。一个缺乏写作技巧的人,如何能够驾驭一部长篇小说呢?

  我迟迟不能写下去,但也固执地不想放弃写这部小说的念头。在几个作协开会的场合,我都说过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话。但是,说和写出来的距离是很遥远的。我知道在那种场合,是没有人在意我是不是真的会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我自己会记得,我曾经在那么多人面前承诺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会兑现我的承诺。

  我所不能跨越的就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距离。

  有一天,我在收费处收费,到下午结账的时候,发现现金少了70元钱。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我是不可能少收钱或是找错钱的。就去查钱少的原因,一看就有了确切的怀疑对象。有一个熟识的朋友这一天下午来看病,我和她从头至尾都在说话,钱少的金额,恰恰是她应交费用的金额。是不是她没有交钱呢?抽空我就去监控室调看了当时的录像。结果得到了证实。我看到录像中的我,接过她递过来的单子,就开始对着电脑打单,她从包里翻来翻去,拿出一张银行卡,站在那里,边和我说话,边等我打单,我把单据打完,就从窗口递了出去,我们的谈话,就告一段落,她拿着东西走了。也就是说,她计划刷卡的,结果并没有刷就走了。

  我给她打电话,问她记不记得交费时的情况,她说不记得了。我直截了当告诉她,我的钱少了70元,调了监控录像是她没有交钱。几乎没有异议,她就说来补费。

  我真的庆幸有监控。否则,我哪里记得我少收了谁的钱?当时我和她的关注点都在与对方的交流上,她也不关注到底有没有给钱。我们之间还可能因为我的质疑而产生隔阂。而今天,如果我问:“当时咱们俩说的什么话?”她可能也答不上来。我也想不起到底我们说了些什么。当我们回顾的时候,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虚构?当我第二天去看前一天的录像,镜头里的我如若外人。

  和一个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说起当年的情况。我说他当年订了婚。他说,哪有?当时根本就没有女朋友。后来,我翻起了当年的日记,日记上不仅写着他订婚的日期,还记录了他订婚的对象的姓名,甚至于我还曾经看过她的来信。多年以后,他当然是没有和那个订婚对象结婚,还说哪有这么回事?我若不是去看日记,也根本记不起这些细节。时至今日,究竟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构?

  我忽然间发现,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时空越久远,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距离就越难以区分。

  我翻箱倒柜地找到了当年所写的小说的开头。那已经是经过删改的,部分虚构的版本了。我把现实中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重合了。当时我是非常清楚我小说里的原型是谁的,可是二十年后,我自己都分不清,那究竟写的是谁。抑或有的人我还知道是谁,但是二十年的生活变迁,我早已不知道,他现在成了什么模样。就连原型中的自己,也真的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和今天已经大不相同。

  我忽然间感觉,这条现实与虚构之间的鸿沟,我已经跨过去了。我可以开始继续小说的创作了。

 
 
 
上一页:爱不堪负
下一页:亲历长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