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旅行杂想
 
 
修改时间:[2016/10/02 16:07]    阅读次数:[401]    发表者:[起缘]
 

   何以谓之为旅行?我没有足够的本事去夸夸大谈:大禹如何疏浚了九江十八河,游历了大好河山;老子如何布道,孔子如何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所观所想,唐时玄奘取经印度所经所闻,明时郑和何以七下西洋,何以徐霞客能够作出《徐霞客游记》。我不能够去翻这本“旧账”的原因有二:其一,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这些只是活跃于书本里的图像,太过于遥远陈旧;其二,作为一名平民小老百姓,着眼眼下即可,其旅行的意义太过于宏观大义,故两者皆不可出现在我的泛泛言谈之内,我所能够讲的,只是在我浅薄的学识之内,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闻的,切身感受到的,一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毫不起眼的小事小情罢了。

   两年前,美国演员兼旅行作家安德鲁•麦卡锡有著书——《为了回家,所以旅行》,书名,简简单单八个字,在我心里投下了一箩筐的问号:回家就是回家,旅行就是出走,回家与旅行,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到底会被怎样牵扯到一起,还形成了因果关系?所以,就算我对麦卡锡一无所知,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稍稍地介绍一下这本书之前,我想很有必要普及一个名词——亲密关系恐惧症患者,用最直白的话来讲,如果你看过《破产姐妹》,max就是此类患者,她遇见自己喜欢的人,第一反应是否认与拒绝,第二反应是逃开,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对自己和别人建立比较深的情感关系,完全没有信心。麦卡锡就是此类患者,他很幸运,遇见了自己的爱人,却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相处,因为从小养成的孤僻的性格与独处的*惯,让他一次一次从爱人的身边逃离,去充实灵魂里的自己。他的足迹遍布原始森林,史前冰川,淘金小镇,亚马逊河,乞力马扎罗峰顶,随着一次一次“身心”的流放,麦卡锡终于领悟到了“家”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他的脚步虽一步步走向更遥远的天涯海角,他的心灵却一天比一天更强烈地感应到了家的召唤,最后,他终于回到了默默等候他的爱人的怀抱,完成了这段世界上最长的回家路。“旅行能够启示我的是,我过去的诸多防卫,诸多在生存中所做出的保护性选择,还有决定了我许多行为及在世界中树立起我的许多表象人格的举止态度,既是多余的,又没有任何作用。”无疑,麦卡锡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旅行者。

   何以为真正的旅行者,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便是“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忘其身之所在”“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须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是应该带着“心”与“眼睛”上路的,而并非是带着迟钝的身体、笨重的相机、整套的服饰行头与虚荣心去拼凑热闹的。很不幸的是,旅行发展到今天,过度泛滥与商业化的旅游产业,已让旅行成为了一个被追逐的时髦的工具,一件被贩卖的商品,同商场里所有廉价的奢侈品一样,明码标价,现金交易。旅行,更是掉进了一个很奇怪的套路里:旅行前,“别人都在旅行,我不去,out了。”旅行中,走马观花,定点取景拍照,胡吃海塞,失智购物,社交网站分享,手机依然主宰行程。旅行后,便只是剩下一句“我去过某某地方了!”多半游历者的眼睛,是不是生在头顶的。

   何以谓真正的旅行?用金圣叹论《西厢记》里的一句评语来说就是:胸中的一副别才,眉下的一副别眼。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者是否有一颗易觉的心和一双易见的眼,倘若他没有这两种能力,不管跑到哪里,都是白费时间和金钱。倘若他有这两种能力,则不必去远方,即使坐在家里远望,或步行去田间观察一片行云,一只狗,一道竹篱或一棵枯树,也能享受到旅行的快乐!不管此刻的你是在滔滔大海的旅行人潮里,还是翘着二郎腿儿在观看人家旅行,在稍许闲下来的半刻时光里,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还有一副易觉的心胸和一双易见的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