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不拘一格降人才
 
 
修改时间:[2016/09/13 21:07]    阅读次数:[511]    发表者:[起缘]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陈于政

  郎咸平教授在他的博客中讲过一个故事,他说:

  斯坦福大学里有一个博士生,成绩相当差。他修课的平均成绩未达标准并且已经准备走人了,除非现在修的这门课可以拿a才能弥补一切。到了期末考试时,这位老兄连开了几天夜车看书到半夜,希望可以拿个a。但由于读书读得太晚了,早上起来时已经10点了,而考试早在9点就已经开始了。他骑着单车赶到教室已是10点30分。任课老师说:“我也不想为难你了,还是给你两个小时的时间,你自己到图书馆里去答题吧。考卷上有两道题,黑板上也有两道题,你把这些题目抄下来就赶快去图书馆。”两个小时以后,这个可怜的学生将考卷交给老师,然后大醉一场。因为他只答出了黑板上的一道题和考卷上的半道题。他心里想,就算他答的全对也不过是40分而已,离a远着呢。晚上,他匆匆地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赶早上的火车回家去。

  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他就接到系主任的电话,叫他立刻赶到系主任办公室。他吓坏了,不知道自己闯了什么祸。赶到学校,他忐忑不安地进了办公室,那里有系主任、任课老师和一位大师级的讲座教授并坐着等着他。这位学生坐下后,系主任开口问他:“黑板上的这个题目是你自己做的吗?”他很害怕地点了点头,他担心会不会因为答得太差,学校要他赔偿学费。三个教授轮番问他问题以确定到底是不是他本人所答。到最后,终于确认了。系主任说:“斯坦福大学决定立刻授予你博士学位,并聘请你为终身制教授。”这位同学吓坏了,在5分钟后,他怯生生地问了一句话:“为什么?”系主任告诉他,黑板上的那道题他答出来了,而那正是爱因斯坦答不出来的题目。lo问我们:“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摇摇头,lo说,“他就是运筹学之父——george dantzig。”

  其实,这样的事例,中国也有:

  有一个叫钱穆的,他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在顾颉刚的推荐下,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的钱穆,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钱穆在燕大教大一、大二国文,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但是执教一年后,钱穆终因不适应教会大学的环境而辞职南归。

  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又给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去信,极力推荐钱穆代替自己到北大任教。推荐信中说:“……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且他为学比我笃实,我们虽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对我补偏救弊。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着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钱穆终于到北大任教了。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立相荐,也与文学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

  龚自珍 写过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古自今,从中到外,人才,都没有一个必然的模式,只要你有足够的天分,足够的努力,说不定,下一个连升三级的,就是你。

 
 
 
下一页:时光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