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让我想起过去的岁月
 
 
修改时间:[2016/08/12 22:07]    阅读次数:[462]    发表者:[起缘]
 

  文/秋色

  王老的 一篇“乙烯缓建中精彩的一笔”唤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党中央为了加速化工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决定从国外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乙烯装置,齐鲁石化作为国内一只建厂最早的化工企业,在当时的形势下,本着依托“老区建新区”的宗旨,也新增一套乙烯装置。

   记得大约是在七九年的上半年,与外商签订的十套合同全部生效,紧接着当年就有九家化建公司入住齐鲁大地,紧锣密鼓地大型土石方开挖,简易棚搭设,一个万人大会战的阵势在齐鲁大地拉开了序幕,苦战一年后厂区三通一平及许多独立工程初见规模,引进的十套装置陆续抵达青岛港,在中石化的协助下齐鲁石化调遣了全国的精兵强将,对进口设备检验把关,严格入库程序,对沿途道路进行加固运抵新区现场。但是八一年初齐鲁石化接中石化通知,齐鲁乙烯装置停缓建,但外商的进口设备以及所有配套设施,还是按原合同进行,人家外商不会因国内的某种原因而“缓”进设备,于是为中国制造的设备如期抵达国内,接下来如何保管好这些设备成为当时的首要问题。

   当年为了确保这些洋设备,在缓建期间,不受潮不变质,齐鲁石化的高层领导,各专业口的负责人绞尽脑汁,征集多方意见,最终决定,选址湖田建大库,把所有进口设备安装在大库里,安装就位实行立体式保管,此举让那些洋专家目瞪口呆。根本不可能的事,在齐鲁大地实现了。临时库大约十万多平方米,内设:恒温库、低温库、普通库还有棚库,号称亚洲第一大库。

   三十八年过去了,当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的工程建设,记得当时我们还是从农村招的第一批知青,刚来到这块土地时,一片荒山,紧接着就是大型挖掘机进厂,进行三通一平,搭建临时工棚,那时工地上也没食堂,老区职工,全是从家自己带饭,我们这些新入厂的职工就安排在一家林场就餐,经常去晚了就没菜了,就着咸菜啃馒头已成为常事。我记忆最深的是每到春秋两季,鲁中地区风特别大,加上现场开挖,原有植被全部破坏了,每当大风刮过时,整个工地尘土飞扬,不戴口罩不戴眼镜,都没法出门,赶上下雨天,一片泞泥,穿着过膝的雨靴都溅的满身泥浆,指挥部领导对我们这些住在现场的年轻职工很关心,一星期安排一辆日野敞篷车,拉着我们二十几个职工去老区洗澡,夏天几乎是洗完澡,再坐敞车回宿舍,浑身又让汗水浸透了,春秋两季洗完澡回到宿舍,又是一身尘土,冬天,当我们洗完澡爬上敞篷车时,厚厚的棉帽子、围巾全冻成冰块,女同志的头发,发稍上留着长长的冰坠,每逢过年过节,家近的同事都回家了,离家远的只能在工地上过,记得,有一年国庆节放假,整个工地就剩下我自己,晚上我把门顶了又顶,一连三天不见人影,当时连个电视也没有,唯一陪伴我的只是一块半导体……

   一晃三十八年过去了,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块土地上,满山片野都有我们青春的足迹,我们在这儿播撒过理想的种子,我们在这儿流过血、流过汗,这片土地见证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全过程……

   我们这些当年的少男少女都年近花甲,陆陆续续都退休了,我们的后代有的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又回到了这块土地,成为新一代的石化人,不由感叹:时光如梭,人生如梦。

   如今的石化新区,已是塔罐林立、各种物料管线纵横交错,钢结构管廊延绵几十公里,顺地势布局,装置内各种排气设施灵巧、便捷,打老远就看见雾蒙蒙的蒸汽,缭绕在装置的上空,厂区内绿化带一片葱茏,花红柳绿,一个高规格的石化企业,在鲁中地区日趋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