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些年读朱自清的那篇文章《背影》,在课堂上听着老师的讲解,感受着他淡淡笔墨下,流露出的那份深情,质朴的言语,感人的细节至今回忆起来仍旧有种潸然泪下之感。 5月母亲节的时候腾讯新闻曾播报说朋友圈涌起一波孝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母亲诠释着深深的感恩和祝愿之情。引起无数网友的评论,有的说发个朋友圈还不如回家陪陪父母,做一餐晚餐,给父母洗一次脚,买一份礼物……等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出门在外打拼的我们有很多确确实实是太远请不了假期的,只能在电话的两端表达恩情,亦或是含蓄的用文字去抒写表达,我想我就是后者的两项兼备吧。 都说母爱是水,如一股涓涓细流般温润和滋养了我们,那父爱真的就是一座山,伟岸的身影为我们筑起那一片希望的天空。 要说我的父亲,他在我脑海的印象真的是既严厉又慈爱,小时候我有些怕他甚至是恨。我的家乡坐落在梅州市梅县的一个城区,小时候因家里条件艰苦,跟很多小伙伴一样都得帮着父母春来插秧,秋来收割。 插秧的时候我总是为了省事抓起一大把像撒花一样撒在田地里,结果那秧苗个个都无精打采甚至是直接躺下抗议的看着我,这时候我的父亲就走过来在我面前把我抛下的秧苗一棵棵的扶起,训责我不可这么懒,现在一刻的懒惰会造成后面更多时间的“返工”,做一样事情就要认认真真的去做好,我惭愧的低下头,撇撇嘴再也不敢抛秧,而是插秧了。到秋来收割的时候,我跟姐姐一组,姐姐乖巧循规蹈矩的从顺序而下,而我则打了个“地道”在里面休息,玩泥巴,抓蟋蟀,被父亲用那警告的眼神吓到乖乖的不敢再钻缝子。 饭桌上看着喜欢的菜藏在底下,我便用筷子去翻,手指头还微微的翘起,那到口的肉啊被我父亲用筷头在翘起的手指头上狠狠的敲了一下飞了出去,痛的眼泪汪汪,很委屈的就只扒饭不夹菜,那一刻心里好恨。但是从那以后吃饭的时候使筷子我的拇指居然奇迹般的不翘起来了,也不再只翻自己喜欢的菜了,好与不好,雨露均沾,各夹一点。 小学开始是换牙的时候,父亲总是关注着我跟姐姐的牙齿,一松动就整天催着“摇牙齿”,我的牙根比姐姐的长一倍,总是很难掉落,有时候摇松到一个边角看到底下的小牙都已经长了出来,父亲便用那冰凉的铁镊子帮我把那牙狠狠的拔掉,因为也没有掉线,嘴巴张大,一疼便猛留哈喇子,镊子一沾到口水便打滑,疼的我眼泪汪汪。到后面我都好怕好恨,为什么让我那么痛苦…… 那个年代家里有台黑白电视已经很不错了,那古老的电视机却偏偏都是“雪花点”收不到台,于是我经常跑去邻居家蹭电视看,父亲总是把我拎回来,叫我去房间里练字,或者去爷爷那玩玩,我用废弃的报纸用沾了墨的毛笔在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不堪入目的字,心里满是不甘。 练了一会我就跑去爷爷那玩,我的爷爷是个在村里挺有声望有学问的人,每次我进去他那都捧着一卷书籍,叼着长长的烟斗在那云里雾里看书。看很多我到现在都不懂的什么“老残游记”那不知道是繁体还是古文的文字到现在我都印象仿若昨天。爷爷的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放着很多书籍,迫于无聊,我也跟着翻了起来,找了本我比较喜欢的《西游记》在那里有模有样的看了起来,从开始的不情不愿到后面的如饥似渴,看了一本接一本,似懂非懂的,那个时候小学到初中看过的有西游记,红楼梦,各种武侠小说,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青年文摘,读者等等。 等我慢慢开始懂事,我才明白我的父亲,那个不善于表达却会用直接的手段引导我人生的那份良苦用心。从插秧收割就告诉我做事情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切不可钻牛角尖;使用筷子简单的小事那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礼貌,涵盖着一种教养;练字叫我去爷爷那也是想让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为日后所用。但有一点我不明白便是,为什么要那么关注我的牙齿,我疑惑的问父亲,我永远记得父亲那样的回答:他说女孩子牙齿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长的如何,一口整齐的牙齿笑起来都会让人舒服。就是这样。 如今我已经长大,毕业两年有余,参加工作后一般只有大型的节假日才会回家探望父母亲。在印象里父亲的身影总是高大的,声音是磁性大声的,手脚是利索的。但是05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无意看到父亲原本乌黑的头发已经染上了大片的白霜,而我那慈爱的母亲更是丝丝白发,他们走在一起我感觉父亲的背好像没有那么直挺了,母亲的眼角纹也深深的烙印下年轮的痕迹,那一刻我真的很心酸,有一股想哭的冲动,这两个为我和姐姐劳累了大半辈子的功臣到现在还在为我们在外面有没有吃饱穿暖而操心。 从那年后出来我便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也取得自己一点点小收获。也坚持每个星期周末给他们打打电话,汇报平安,说说近况也听听他们的唠叨,有空多回家看看,感觉这样内心仿佛才好受些。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父亲用严厉鞭策和教导了我们,如今只希望他们能健健康康的,不求大富大贵,只愿能安享晚年,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您还未老,而我有能力报答—致父亲,我最好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