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参观周总理故居和纪念馆有感
 
 
修改时间:[2016/08/03 22:07]    阅读次数:[536]    发表者:[起缘]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每当我拜读柯岩的这篇饱含深情的诗作,心中缅怀之情油然而生,仿佛此刻周总理和我们近在咫尺。也许就是这情缘,在绿影拂面,荷香含情的季节,我们驱车五百余里,怀着对这位共和国总理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淮安“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

        斗转星移。让时光翻开一百多年前,那个日落西山、风雨飘摇的王朝,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就发生在这一年,这年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苏北的一座古城,一户富贾(gu)人家诞生出一位开天劈地、光耀五洲的伟人——周恩来。

        他,灵镌附身,霞光披体,飘舞着玲珑香蕴轻盈的降临世间。白皙的肤脂,宛如一朵白玉无瑕润华,俊秀的容貌,似春意秋韵朗然于心。当时,孩子的出生给全家带来无限欣喜和生机。于是家人给这个男孩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鸾”,学名恩来。寓意着孩子将来要像古时的大鸟翱翔寰宇,恩泽众生。后来又取翔宇作为字号。

       走进故居的大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方兴未艾的年代,青砖灰瓦组合的院落,透露着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房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种家当,这些家当还是按最初的模样摆放的。饶有气势的明清老字画,给这屋子平添那“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儒雅,好像房子的主人,身着翩衣帛带刚刚出去,但还未掩门……

          导游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每间屋子的故事,这时一口古井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口不大的水井,井口已经磨得通体光滑,失去了最初的棱角。据说,当时年幼的周恩来和乳母一块浇园种菜,就是从这口井打水的, 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嗣母所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于是人们不约而同的打水清洗身体,以此来祈福纳安。

         时近午时,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的炙烤,继续参观了后花园。这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后来又增添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访华时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争奇斗艳,四时葱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院落里还载有两棵已成仙的古树, 都100多岁了,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这棵观音树非常神奇,天气好时不开花,而在阴雨天则会开出漂亮的白色小花。这些花木的优秀品质,不正是周总理一生光辉形象最美的写照吗?

            参观完周恩来故居,我们从故居出来,看着故居经历尘世的风霜雪雨,古建筑风采依就,我由衷得感到心慰。就是这占地二千余亩的宅院,蕴育了新中国总理的青少年时代,为以后在革命征途上力挽狂澜,推波助流,播洒了阳光雨露 。

         下午我们兴致未减,继续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这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被四面荷花三面柳映衬下的湖泊,紧紧相拥入怀。远远的望去,纪念馆像身着素衣黛裙的少女,婀娜多姿的矗立在景色逸人的小岛之上,彰显高贵典雅,娉婷玉立。

         走进纪念馆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泊,走近湖泊聆听水流和缓动听,在太阳光强烈的映照下,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湖中的荷花有的含苞未放,有的仰天吐蕊,有的倚娇含羞,同绿荷香叶,牵手于水中随风摇曳,旖旎洒落。青石铺就的大道,绿荫拂肩,沁人心脾。走在其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倾听鸟鸣追逐时的歌声,让我们去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灿烂的一生……

        荡漾于纪念馆的长廊厅角,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片,引人入胜。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祖国四化建设的发展时期,总是有周总理和蔼可亲的身影,他总是身先士卒,鞠躬尽瘁,指引着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光明。

        

        周恩来从十二岁起,就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带着几分稚气和青涩的周恩来,外面纷杂的世道,腐败无能的政局,令他开阔了眼界,读懂了人间疾苦。在求学期间便开始了投身革命的戎马生涯。还有故乡的这片沃土,在离家后的峥嵘岁月里,他有半个多世纪未曾踏上。好男儿志在四方。

        少年周恩来踏进奉天官立东关模范小学,换了新环境的他,家乡的学*经历渐行渐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住进了心房。记得一位圣人曾对弟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不但形体别于其它,而且要腹怀锦绣。芸芸众生,称之君子的又能有多少?能做到圣人这句是何等高尚!然而,周恩来恰恰履行了这句名言,因表现出众,被学者严范孙、张伯苓器重,识为“ 宰相之才”,并免其学杂费等破格录入南开大学继续深造。在校期间,正值风华正茂的周恩来,结识了革命伴侣和妻子邓颖超,两人相见恨晚,才情相投,志同道合。在后来的革命征程上,邓颖超成为周恩来的左膀右臂,处处为他出谋划策,逢凶化吉。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这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时,师生对其人格最高的评价。温和,谦谦君子儒雅之风,不激不励,不降不火;感情,于师于友皆有情义;挚,亲密,诚恳。这些词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一个动作,一段表情,甚至一个眼神……

       随后周恩来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精通八国语言,才华横溢。在留学期间,周恩来不但勤奋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学*西方各种先进的经验。记念馆还保存着,他和南开的同学张鸿诰的书信往来,时间过去已近百年,但这封书信依然旧物如新,从信的内容看,均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其中1917年留学期间,在与友人告别时,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壮志豪言。这句话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间,它唤起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发出的最强烈的召唤!

       我们又接二连三的参观了另外几个展厅,这几个展厅展示着周总理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一些老物件,这些物件是当时发生事件的见证。其中,有斑驳尘封多年的衣帽鞋裤,也有些生活用品,看着这些周总理当年用过的物件,他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呈献在你我面前……多么令人陶醉呵!

        在看到周总理的晚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在觥筹交错,满堂生辉的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国友人时那开怀爽朗的笑声,殊不知,此时的周总理已是病魔缠身,步履维艰,在架起友爱的桥梁时,依然英姿飒爽,风采依旧。在晚年展厅里记录着周总理当年的影像资料,在每次演讲中,他都是忍受着身体疾病的折磨,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念,圆满完成一次次精彩的演讲时,全场掌声雷动,此起彼伏,把气氛推向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那一年是一个特殊的岁月,那年举国哀恸,山河同悲,我国失去了三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让时间永远定格在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享年78岁。周总理温雅慈祥的躺在左右绿叶相伴,有党旗和鲜花覆盖的床榻之上,闭目长眠,静穆安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国内外著名团体,邓颖超同志,以及社会各届人士和海外侨胞等万余人,齐聚人民大会堂,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加周恩来同志追悼会,缅怀这位让人民无限爱戴的好总理,他的光辉历程,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上一页:最遥远的距离
下一页:父亲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