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旧时光里“老照片”
 
 
修改时间:[2016/07/06 23:07]    阅读次数:[541]    发表者:[起缘]
 

  ——读小说家尹群的小说《葵花向阳》

   时间凝聚了才华的分子,这里的文字是通俗中的非凡。这是一本拿得起,放不下的书籍。

   2015年5月中旬,我在尹群老师的博客里看到了博文“尹群短篇小说集《葵花向阳》,当当网,苏宁易购图书,王府井新华书店等正在售书”。方知尹老师出小说集,随之留言求尹老师签名赠书。紧张的工作之余,一年时间里我反复阅读了尹老师的这部小说集,对于今天年逾半百的人来说,尹群老师的小说集《葵花向阳》,正是首选的必读之物。其中的小说《冬月》,《当兵》,《浮生》,《红灯笼》和《看露天电影的夜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葵花向阳叙往事,阅尽人间秋色浓。正如尹老师在后记里所说,这些作品就如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把你带回旧日的时光。映入眼帘的开篇之作《冬月》,其实就是一个农家女在出嫁前找机会急于洗个澡。他真实地再现了那个贫穷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难以出口的窘境。文中用了简略的对比描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洗澡,难坏了了农村女孩采芹。文中描述逼真,那场景犹如身临其境。就要出阁的女孩子,都想在结婚前干干净净做个名副其实的新人。可是,面对前来关注的亲属,又不能不招待着,时光在一点点逝去。只因彼时东北民居住宅大都是开放格局,洗个澡要等到家里人都外出办事,留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办到。那年月的农村,一年到头洗上一两次澡都是奢望的。采芹为了洗澡一事急的嘴都起泡了,最后还是新婚不久的邻居小媳妇帮了大忙。玉米秸秆,一根又一根燃烧,映红了幸福的脸庞。锅里的水,滋啦滋啦开始响,有热气从锅盖的缝中白白袅袅地冒出雾气把整个外屋笼罩了。小媳妇洗澡的叙述,层次步步递进,幸福感在小媳妇的忐忑中升华。

   小说中的叙述就是在勾勒一幅又一幅乡村的画卷,看过之后,呈现眼前的就是时代的缩影,画轴就在你我手中。

  尹老师的整部小说集里,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叙述快慢得当,起承转合拿捏到位。从不扭捏、拖拉,详略得当。

  我小的时候没什么大的理想,只想当解放军。每逢来放映队,我都会问问演的是战斗片吗?有解放军吗?等等与打鬼子有关的题材电影。在看了尹老师的小说《当兵》,既亲切朴实,又有一种回归时代的感觉。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兵》里的李春生,好像是幽默了人生。

  《打靶归来》的歌声融进了李春生的骨子里,注定了他日后的从军。钢铁的意志,冲天的理想,在战天斗地年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正值中越战争,自卫还击战。彼时,新一代有为青年农民李春生当兵的理想在坎坷中进行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在不断演绎着人生。尹老师笔下的农村青年及那时的境况,生动再现。那时农村青年的出路是,当兵——找对象——工作。家庭的贫困致使找对象波折重生,本人从小的理想,让李春生坚定了当兵的理想。而老一辈的善意的使坏,没能阻挡李春生当兵的脚步。这里比较生动形象的描述就是李春生端着一把锄头,把锄头当成一杆冲锋枪,高呼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向着远处的一片高坡冲过去,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敌人”的阵地,挥动着衣服作为胜利的旗帜。李春生实现了理想,后来当上了副排长。最终他那三角邮戳的信件,在他心生浮躁后,被未婚妻刘亚兰默默烧掉了。这样的情况在当时无论城乡皆有陈世美,生活中真实的写照。

   一幅又一幅的老照片再现眼前。朴实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故事,还有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痕迹,人文迹象。尹老师另一篇小说《浮生》,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听过的故事。朦胧的印象,《浮生》再度复制。小说中对民办教师王贵的描述,再形象不过,特喜欢那大段的描述,因为他的贴切,真实再现那个年月的某些外在形象。

  “王贵,一口黄牙,让人恶心,不由得蹙了蹙眉头。王贵不但牙黄糊糊的,脸也灰呛呛的,胡子拉碴,头发焦干,给人的感觉是,成年不梳头不洗脸似的。穿戴更是破旧,五黄六月穿了件灰了吧唧的厚布衣服,脖后的领子上打了块蓝补丁,粗针大线的,一看就知道他老婆的针线活儿也不怎么样,随便翻块旧布糊弄一下,也不管跟衣裳的颜色搭不搭配。领口被王贵的脖子磨得乌亮,差不多能刮下二两油泥来。两个胳膊肘上也打了两块不同颜色的补丁,袖口磨飞了,成了毛边。袖头上衣襟上蹭的都是粉笔面子;裤子像是蓝色,又像是灰色,很难确定,反正已经发白,污渍斑斑,不知怎么弄得黄一块绿一块的。黄的是黄泥,干后掉了,留下底子。绿的则是猪菜的汁液,洗也洗不掉;脚上一双黄绿农田鞋,鞋帮上也是干了的泥,前尖顶出了窟窿,露出的大姆脚趾头,指甲盖黑黑的。没穿袜子。”

   活生生将王贵的形象从那个时代穿越到了今天,这就是大家风范的朴实描述。看过之后,好像那个民办教师王贵就站在你的眼前,令你躲都躲不掉。佩服尹老师,细致入微的描述来自于生活中观察力。生活就是艺术的再现,没有生活就写不出让人喜爱的文字。

   接下来《浮生》又对王贵的为人以及多年后的再见面,进行了描述。尹老师整篇《浮生》流畅有序,读来上口。阅后记忆深深。

  《红灯笼》是反映文革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望奎的姥爷成分不好,是地主出身。那个年月成分不好的家庭,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小说中对文革中望奎姥爷挨斗,以及望奎把姥爷家当成解放区,与老爷一道扎灯笼,写出了那个岁月的真实场景,写出贪玩少年的心理。以至于后来王奎后来参军因姥爷的成分问题,致使政审未过关。长大成人的望奎理解了姥爷当年的处境,原谅了姥爷,红灯笼重新映红了姥爷的面庞。小说中的描述就像一汪清泉,在静静地流淌。偶有波澜,又回归自然。特欣赏尹老师的小说写作艺术手法,看着这些文字,仿佛都有了灵性,就像在耳边聊家常讲故事,特亲切、随和。

  《看露天电影的夜晚》,让我回归了童年,走进了曾经的年月。小时候我们盼的就是电影放映队啥时候来,即使能放映一部有解放军的战斗片。未上学前,我的理想就是的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样的心理源于经常看父亲给我订阅的画报,里面关于战斗英雄的故事常常让我羡慕。我的伙伴们也是基于我的爱好,四处向大人打听几时上映战斗片。等到真的上映了战斗片,我和伙伴们南北二屯撵着放映队,循环看同一部带有解放军的片子,那时真是太过瘾了。

   玫瑰的晚霞映红了天际,放映队的到来,犹如给整个小村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再后来就如尹老师小说《看露天电影的夜晚》里的场景了:宽宽的银幕矗立在宽敞的学校操场,“电锅”(发电机)轰鸣银幕上耀眼的光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真正看电影的早早就拿着各自的“座驾”——“来时的路上便顺手从谁家的柴垛上夹一把柴禾,或是拣一块坯头,垫在屁股下。”以期占到一个好的视角。年轻人借着放电影的机会,寻觅着意中人。文中细述了杨海林借银幕下的夜色四下踅摸心上人田红梅。老道的笔法,一环扣一环。看着杨海林急迫的心情,好像杨海林就在读者的视线内游动,活灵活现。电影进入了高潮,而杨海林也在对田红梅不顾一切地紧追不舍。

  说实在的,这些年,我多数时间都在看散文与诗歌,很少涉猎小说。自从遇见尹老师的《葵花向阳》,我是反复欣赏,至今仍摆在我的案头。

   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小说。小说的写作技巧中轻、重、疏、密等节奏处理极为得当;小说自身内容、人物刻画都是天然而成。这是一部大众化,民间味道浓郁的作品。永远是拿得起、放不下,读后墨香有余的上等佳作。

  

   文/原利隆

   20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