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老街“夫妻理发店”
 
 
修改时间:[2016/07/04 23:07]    阅读次数:[532]    发表者:[起缘]
 

   老街“夫妻理发店”

   世界和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子不长,头发却飞长,一月不理发,我就长发遮耳,须毛满面。然而每次要理发,我都为找一个满意的理发师傅而发愁。曾经试着去了几家时尚的美发店,理发师都太年轻,剪的发形不令我满意。更让人烦恼的是,前不久,我去一家美发屋理发,给我理发的一位年轻师傅,竟然不会修胡刮面。我问为什么?他竟然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会,师傅也没有教。一句子话把噎了半天。另外,许多美发室,前来洗、染、烫的女士多,我每次前往,都有很多女士在排队等候。女士美发可不象男士理发那么简单,要复杂讲究得多,先染后洗,再烫做花,前后不用一个多小时下不来,我只好望而止步,另找去处。

   好长一段时间,我就在居家附近那一带,走街串巷,东瞧西看,企图寻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理发师傅。一天上午,我从小区后门出来,走过一座人行天桥,穿过一条车流如织的公路,绕过一小区院子,走进了一条狭长的老街。这条老街位于重庆嘉陵江北岸,是一条即将拆迁的老式街道,我在这条狭长的老街漫不经心地走着,路过一家门面和设施都很简陋的理发店,发现店内坐椅、沙发上都坐满了等候理发的人。心想,前来理发的人多,说明这家理发师傅技术好,生意旺!于是,我不由自主地驻足观望。看到等候的人多,我又不愿排队长时间等候。正犹豫之际,“你好!理发吗?请到屋里坐,稍等片刻。”那位正忙活的男理发师傅主动向我打招呼,我点了点头,走进屋里,找一个位置坐下。

   在排队等候时,我留意打量了该店的内外装饰和摆设。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砖木结构老房,一楼一底,进门的一间是理发室,不足20平方米,往里穿过一小巷,就是狭小的厨房和卫生间,楼上是理发师傅一家人的卧室。由于这条老街早已圈定要拆迁,该房因年久失修,屋里屋外的石灰墙壁有些发黄剥落,屋里地砖撕裂,瓷面磨光。右墙3面普通方镜下,摆放着3把理发椅子,靠左墙下摆放着两个破旧的皮沙发,是顾客等候的坐椅,一老式木柜上摆放着一台老式电视机,供等候理发的顾客观赏和消磨时光。总之,这个理发店实在是太简陋了。

   理发师傅是一男一女,男的年近50,女的40多岁。男师傅负责给男士理发,女师傅既给男士“洗剪吹”,又给女士“洗染烫”。两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忙活,一边与顾客摆谈说笑,气氛温馨和谐,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理发的情景,潜意识地觉得这是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理发店,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理发师傅也许就在这里。

   在与前面几个顾客的闲聊中,我了解到,两个理发师傅是一对夫妻,在这里租房开理发店已经有十多年了。虽然这里不如大街上那些美发屋装修时尚、设备考究,但这家的理发师傅“洗剪吹”、“ 刮胡修面”样样会,而且价格便宜,早些时候理发一次收八元,现在收十元。因其技术精、态度好、口碑不错,周边小区的许多中老年顾客都乐意到这里来理发。一位顾客感慨地说:每天,这里都是顾客满堂,每次来理发都得排队等轮子。夫妻俩常常从早忙到晚,难得有歇息时间。

   这不,今天排在我前面就有六人。我刷了一会手机微信,观看了一阵电视,终于轮到该我理发了。给我理发的是那位女理发师。我简单提出要求后,她就十分娴熟地在我头上修剪开了。闲聊中,我了解到男理发师姓刘,女理发师姓张,两人来自重庆市长寿区兴隆镇农村。据这位张师傅介绍,刘师傅15岁就跟老家一理发匠学艺,两人结婚后,丈夫收她为徒弟,她学会了理发,便成了丈夫的帮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两口子却在兴隆镇街上租了一间门面开理发店。几年后,经不住城市的诱惑,两人也背井离乡跑到重庆城区来闯荡。当时因手里缺钱,租不起房子,他们先在江北区无砖厂附近的一背街小巷边搭了个帆布蓬给人理发。为躲避城管人员驱赶,常常东躲西藏,日子过得有些艰难。在那里打拼几年,积攒了一点积蓄,他们于2005年来到这里租了这间老房子,开了这家理发店。

   她接着说: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生意不太好。后来理发的人多了,生意才慢慢好了起来。我问:你们一天能理多少个人的头发?她回答:每天上午8点多钟开门,晚上9至10点才关门。一般情况下,我们两人一天能够理发40人左右,最多也就50来个人。我说,了不起呀!按每人10元计算,你们一天收入也有四五百,一月下来收入已超万啦!张师傅笑了笑说:“扣除每月房租和水电气费,哪有那么多?只能说够全家人糊口!你不晓得好辛苦哟!没有午休,没有周末节假日。每天从早站到晚,难得有空坐一会,腰酸臂软腿发麻,那个难受滋味,你哪里感受得到哟!给你说实话吧,我们每天吃饭都是互相轮着吃。”我连声感叹:你们辛苦,找点钱也不容易!

  在我不舍不弃的引导和追问下,张师傅还如实讲述了她家里现状。他们有一个儿子,在他们的影响和传教下,也学会了理发,不时过来帮帮忙。他们还在南岸区茶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儿子已经在城里找了个媳妇,去年冬天已为老俩口生了一个孙女。夫妻俩为了忙生意,只能继续住在这老房里。此时,我从镜子里看到,她一边在我头上打理,一边自言自语地讲述,眉眼间露出欣慰而满意的笑容。

   闲聊中,时间过得飞快,我的头发很快理完了,我们的谈话却意犹未尽。我对着镜子照了照,来时蓬首垢面的我,经她一番剪、洗、修、吹,竟然改头换面,显得年轻帅气,精神焕发。我从理发椅上站起来,一边付费,一边连声称谢,夫妻俩不约而同地回答:“不用谢,欢迎你下次再来!”

   我走出理发店,回头打望两位理发师继续忙碌的身影,不由感叹:在这个城市,有多少象这夫妻俩那样的进城农民,不分白天黑夜、不辞辛劳地忙碌着,默默地为这座城市盖楼修路、送粮卖菜等等,毫无怨言地为我们这些城里人提供服务。想到此,我感到这些平凡人十分可亲可敬,一种说出不出的感恩之情和敬佩之情油然涌上心头!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潜意识地觉得,我将成了这家夫妻理发店的常客。虽然这里不如那些美发屋时尚,但这里适合我们中老年的理发需求,能帮我找回寻求年轻臭美的感觉,唤起我儿时的美好记忆……

 
 
 
上一页:白石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