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诗人而创立一个节日,仅端午而已。 因为一个节日而怀念一个诗人,仅屈原而已。 端午节,因为这个特殊性而更加仪式化,更加要过得认真。 我一直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节奏已经很快了,快到也已经蜕变为“金钱社会”。如今,大多数的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走了样,在商业化的迷雾中变得模模糊糊。 于是,端午迫切需要重视,我们走得太快,忘记了很多,需要回头,张望…… 屈原大概是当代中国人都很少碰触的诗人,他作为诗人群体的发端,所处的年代距我们太远太远,远到他的身形只余一个谜样的轮廓。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测一二,屈原该是个瘦高个儿,目光深邃又坚毅。他是那个年代的高富帅,身上挂满香草,打扮上似乎有点女性化。屈原的诗作本身也散发着一股阴柔与诡异,楚国的巫神气在屈原诗作中蔓延,诡谲奇丽,还透着逼人心魄的荒凉和愁苦。 这一点最初是我——也是很多人逃避屈原的原因。屈原诗作的艰深晦涩不具备一下子吸引人的魅力——但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年代的久远、语言的方式所致。屈原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是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他之前的《诗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他才是诗歌个人创作的鼻祖。 单就这一点,屈原都是伟大的。 屈原算是名门之后,他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初次扬名反而不是因为诗歌。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一批青年奋勇抗击,显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怀王赏识。后来受到召见,开始踏上仕途,直至官居左徒。 屈原这时便开始想要改变楚国的旧貌了。屈原的变法其实和商鞅变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奖农耕、举贤能、禁朋党、移风易俗来洗洗老贵族们的脑子。可惜老贵族一向讨厌年轻人的改革,于是屈原的变法受到巨大的阻力,终究成了泡影。 这种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青年一代的觉醒总会和旧阶级之间形成对立。尤其是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古代,老家伙们永远打着捍卫祖宗礼法的旗帜来阻碍社会的进步,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人的做官,是一种不可撼动的特权,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屈原很不幸的成为了中国文人悲剧的发端,当文化和政治碰撞,文学家所坚持的浪漫主义必定被撞得粉碎。屈原为中国文人群体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结果跌进深渊。他之后的文人们,继续重复着这条路,这是文人的可悲,却也是可敬之处。 屈原在公元前278年自沉于汨罗江,死时六十二岁。屈原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用他的“香草美人”为中国的古代政治打造了一个乌托邦。而他自己的忠君爱民,让他在百姓心中铸成一座丰碑。 屈原和古代众多文人一样,他大胆地挑战官本位的地位,又竭力维持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平衡。我相信屈原最后的投江不单是为着楚王,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百姓的命运。当一个国家到了覆灭的尽头,坚守到最后并为之殉葬的,却往往是这些被统治者抛弃的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谁的灵魂更高贵,根本无需讨论。 在网页上浏览屈原的资料,关于屈原的民族赫然写着三个字:华夏族!这三个字所承载的意义远比汉族要多,它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骄傲与辉煌、沧桑与嬗变……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以死祭奠的“国”真正成为了大一统的国。但这条不断融合、患难、复兴的道路,铺就着无数如屈原一样值得纪念的志士的热血,他们都是华夏最正格的精神代表! 这个端午,一起回望,细细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