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清明祭祀
 
 
修改时间:[2016/04/01 16:07]    阅读次数:[461]    发表者:[起缘]
 

   清 明 祭 祀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移居外地和城里的人,都开始陆陆续续地回乡祭祖扫墓了,于是,往日冷清的墓园里渐渐热闹了起来,到清明那天,墓园内外已是人满为患了,就如节假日5a级景区一般。

   墓园外的停车场,道路边,甚至远远的公路边停满了一辆挨一辆的私家车,下车时大都手捧着鲜花,拎着装满祭品的袋子,一个个摩肩接踵地涌向墓地,络绎不绝。当地政府会提前安排公职人员和义工来维持秩序,有时还会派消防车执勤。再加上些卖祭品、鲜花、果品和玩具的生意人,让本就拥挤不堪的人流更显阻滞。

   墓园里的人簇拥着涌向自家先祖和亲人的墓地,然后在紧密排列的狭小墓前或拂试墓碑,或插花添土,或摆放供品,再焚香叩拜,接着边谈论和追忆逝者的生前往事,边焚烧起带来的各种纸制品,于是墓园里到处弥漫着祭品燃烧起的袅袅青烟,浓郁刺鼻的香火驱散了墓园花草泥土的芬芳,喧闹和嘈杂替代了往日的肃穆和宁静。祭祀者的脸上大都没有了悲伤,只有些新添的墓地处偶尔传来的悲恸声,告诉你这是清明的墓园。

   苏南农村的土地因为城镇化,如今也和城里一样越发的紧张。原先各家自置的墓地都划片集中到了一起。统一砌成了花坛样地一行行一列列,在侧面的瓷砖上刻上已逝者的名字和编号,宽三十厘米,高七十厘米的墓穴密密匝匝的紧紧挨着,上面种些低矮的松柏、棕青或黄杨,好多已被烟熏火燎过。既使这样的露天墓地不久也快没有了,后来的逝者已只能安置在室内所谓的安息堂了,如今已鼓励百姓树葬或海葬了。

   每年清明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便有些怅然若失。孝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大支柱,即使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以来,儒家思想传承也有二千年,就是在今天,国家也在大兴国学和创办孔子学院,把清明也订为法定假日,历届领导人还要回乡祭祖,海峡两岸每年还要公祭黄帝陵,可百姓就能数典忘祖么?常说一个人最惨的结局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有了穷人卖身葬父(母)的故事。清明时节才明白了为什么说“苏南是上海的后花园”,也许这是种无奈,但活人与死人争地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质恐怕是见利忘义,还美其明曰殡葬改革,改革是改掉化冥纸、放爆竹、做法事、大摆宴席的陋*,而不是取消墓地。什么都要向西方学,这一点就相趋甚远了,知行合一真得很难么?

   好在爷爷奶奶的墓地不在那样的墓园,还在村里早年留下的一片农田里,上面的墓穴也是各家自建的,虽然大小不一,式样各异,排列也有些零乱,但环境和心情毕竟好了许多。墓地里有几棵高大的松柏树和不知名的古树,错落有致,一条还算宽敞的乡间马路,两头留出了块空地便于停车,周边就都是农田了。清明时节,满眼是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花,清风拂来是扑鼻的乡土气息,同样是扫墓祭祖,显得惬意而舒畅,常说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也许就是需要一份空灵恬静的心境罢了!只是这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又能存在多久?

   小时候家境一般,爷爷奶奶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是老大,另外爷爷有个驼背的二叔,也是他照顾,所以日子过得很是节俭和清苦,好在爷爷会些做土坯砖和编织芦苇制品的手艺,磕磕绊绊的也过下来了,估计那个年代,家家境况都差不多吧。从我记事时起,直到上高中那儿,差不多有十年,我是睡在爷爷奶奶房间里的,奶奶个子矮小,勤劳、善良、爱唠叨,对人从不发脾气;爷爷身材高大,聪明能干,话很少,脾气有些古怪。他们总是睡得很晚起得很早,他们的饭桌上常是一碗咸菜、一块腐乳,常年换来洗去的几身粗布衣服。可奶奶打小就疼我,为了我上学不迟到,买了个机械台钟;为了让我增加些营养,总备上一罐白花花的猪油。只要是走亲戚,奶奶总会带上我,虽然要走上半天的路,但总能吃得好些。上小学时特别喜欢小人书,有时候钱不够,就偷偷地从奶奶的花布钱包里拿,一般不会超过一毛钱,多是不敢的,有过一次拿了五毛钱,可是我好几天都没睡好觉,每天晚上都会支着耳朵听奶奶会不会和爷爷说起这事,要知道那时一年的学费不过一二块钱,而那五毛角票奶奶要起多少个早,捡多少菜,赶多少趟集市才能挣回来哟!其实奶奶何尝不知道,只是怕被我妈知道了会揍我才装作不知道的。拿钱的事直到奶奶去世都没有勇气向她承认,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对爷爷我一向是怕他的,但他过年时总忘不了给我扎个风筝和兔子灯的,那时也是和他最亲近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爷爷和奶奶都会给我压岁钱,直到我大学毕业。结婚那年,爷爷和奶奶给了我六个珍藏多年的银元,也许那是他们的祝福,也是他们的期盼,更是对我们的嘱托。每次上坟想起这些,心里满是酸楚。因为我曾无数次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等我有空了,等我……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你们的,如今逝者已逝,等也成我了心中永久的伤痛。而唯一能让我忆起的,竟然还是小时候我们围坐在一起,爷爷奶奶听我讲电影故事时的专注和开心。都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有多少人能不留遗憾地做到了,知行合一真的很难么?

  今年或许是个细雨纷飞的清明。从量子理论上说,他们那里就会是个温暖且风和日丽的清明。

  写于2016。3。30

 
 
 
上一页:心病难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