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二十年河西《一》
 
 
修改时间:[2016/03/06 09:07]    阅读次数:[646]    发表者:[起缘]
 

  二十年河西(一)

  文 陈思晗

  孝感是座小城,我曾听朋友开玩笑说,打个的士从城东到城西,还不够武汉一个起步价。话虽夸张了些,但孝感城区之小可见一斑。具体的占地面积我是不清楚的,也懒得查资料。在外面,我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是孝感人。这二十年里,且别说孝感下辖的若干县区了,就是这极小极小的城区,我也并不算熟。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生性不爱动,从小就是死宅一个。大概而言,我10岁以前没出过镇、14岁以前没出过县、17岁以前没出过市。在武汉读书时,常说“回孝感”,在村里度假时,常说“去孝感”。很显然,这两个“孝感”所指并不同。这20年里,前一个“孝感”对我而言没有太多概念,而后一个“孝感”跟我的缘分,也只在高中三年而已。

  我要从这里说起。

  出孝感城西门,沿着?缀游鞯掏?保ㄉ嫌危┰?0里地,河和堤一并分支、转向的那个角落有一集镇。老人们喜欢叫它陡岗埠。陡,说它地势。岗,说它地形。从“埠”这个字可以看得出来,在过去?缀踊咕哂泻皆?a href="http://www.duwenzhang.com/huati/jiazhi/index1.html">价值时,这里是个码头。据说这个埠头打明代就有的,在晚清、民国时期也还算繁荣,有着“小汉口”的美称。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这个集镇产生过很绚烂的码头文化,譬如,人所鲜知的湖北大鼓、黄孝花鼓(西路花鼓,也就是今天湖北的楚剧)等都是从这里发源的。戏楼、茶馆、酒肆,曾一度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戏与茶与酒,这三样东西跟我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后会写及,在此先按过不表。

  好像从我记事起,?缀颖阍缫巡蛔叽?ㄖ覆挥米瞿媳焙皆耍??飨蚨珊拥拇?杂校┝耍?父谝膊唤胁骸W匪菟?睦?贩缌鳎?强墒且坏阌白佣颊也坏健?/p>

  作为集镇意义上的“陡岗”和作为市区意义上的“孝感”一样,跟我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在我小时候,平均一个月去两趟集镇,一年才进一次城。(每年例行的投亲和拜年不算在内。)

  在集镇与市区的中间,?缀游靼队幸环酵恋亍U饫锏囊磺校?几?矣凶呕蚯谆蚴杌蛟痘蚪?难?倒叵怠U馄?恋匦粘拢?馔恋厣系淖?凇⑹髁帧⒑痈邸⑺?痢⒔ㄖ?约敖ㄖ?锏娜撕凸恚?夹粘隆9?ィ?饫锩??骱?状ǔ录摇=ü?螅?拿?碌檀濉N宜滴艺饫锏牡孛?芏喽加氲乩碛泄兀?确匠<?母凇㈩病⑻ㄗ印?幼印⒅窳帧⒑?⑻痢⒌探堑取?缀永系淌俏壹蚁衷诘恼??兀?0年代治理?缀樱?以?妗⒆嬉槐蚕缑裨诶系桃远??0米处靠着肩挑手抬原始人力,垒起了现在的河堤。因此上,村名定为新堤。

  陈氏一族在新堤,至我是十三代人,近500年。

  孝感的陈氏,是从江西江州(今九江)迁来的。我小时候常看出殡队伍擎四面族旗,上书“义门”二字,尚不明其意,后来才晓得这是“义门陈”的堂号。江州义门陈自唐开元至宋仁宗朝聚族三千人、同居十三代不分家,据传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亦可能是中国共产主义最早的尝试(玩笑呵呵。)关于这个我只是有耳闻,并不想写太多评价的话,百度百科上褒扬也自是不少。赖宗法维系的农耕社会,汉人一家一姓聚族而居、同进退共荣辱,这是很寻常的事。想来我江州的远祖们只不过是建设得有特色一点,才会引人注目。而且我猜他们潜意识里可能还有割据建国的思想(想起历史书上常说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族权发展过大,威胁到了地方政治,这才有仁宗皇帝下令分家291庄、强制迁徙全国各地的老故事。

  我先祖在宋至明这一段时期的迁徙,主要在鄂豫皖边区。洪武初自湖北罗田来孝感,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80年)分支定居?缀游靼堵プ油濉1咀趴?ι⒁丁⒎⒀锕獯蟮木伤枷耄?献孀冢ㄒ皇雷嬗μ┕?┤么蠖?坛屑乙担?渌??釉蛏⒕雍恿桨斗毖芎蟠?R蚨?00年后,这里才会有我前面提到的,“都姓陈”,花草树木亦都姓陈。

  老祖宗的二子(二世祖世瑗公)被“发配”到河西岸老堤的坝子这来,坝为高地,是个极荒凉的所在。族谱上写他“优于文学、长于经济,为一方兴列除害,不避艰辛。惩斥刁顽,颂扬不衰”,而传说这二爷自己本就是个不安分的主。他给自己取号为“其武”,一如其好打架斗勇的性格。其父以为“颇不肖”,才贬黜在外的。他的后裔,也就是我们,住在坝子上。坝,繁体作?危?骋簟鞍浴保?谖颐欠窖岳镉小昂檬隆薄ⅰ按致场钡囊馑肌R蚨?a href="http://www.duwenzhang.com/huati/xiongdi/index1.html">兄弟村落和外姓人喜欢打趣我们粗俗无礼,说我们坝子湾都是“霸子”(方言,指暴脾气的人,“霸”作霸道意。),说话也“带霸字”(方言,指说脏话)。不晓得这其中原因,有多少是来自于地名,有多少是来自这“粗”二爷。我并非有意诋毁先祖,而据我观察,确有此种风气。打小所闻所见的“械斗”也不是一桩两桩,因闹事违法出入牢狱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前些天我到小学去探望那位90

  岁的伯爷,他对我做了一番“为人在世,性要良善”的谆谆训诫后,还特意提到说我们湾有“四子”(绰号豹子、干子、牙子、剑子,四人俱为族祖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四子”里头我认识三子,他们如今都是“老炮儿”了。年轻时砍过人,坐过牢,刑满出来则愈加凶恶,人不敢惹。老话讲“盗亦有道”,他们在族人的大是大非面前从没怂过,且往往是劲羽嚆矢,为民作则。一族对外之凝聚力,亦多由他们激发出来。如果就事论事的话,这种“鄙俗”倒也还算淳朴,我乡民遇事多“尚义”而不知法。

  扯过话头。

  且说一世祖二世祖分家已毕,为了秉持家风、血脉延续、定长幼、明尊卑,老祖宗特留下了十六字家训,后演变为我一族之族训和字派诀。这十六字如今没人记得全,毋庸说明白其意思了。我在族谱上看到,记载如:

  义至仁敦,光大家声。谟明弼偕,辅佐朝廷。

  大致意为我子孙务须恪守祖训,修持仁义,齐家治国。殷殷厚望,如耳提面命。

  这十六字用到“谟”(谋)字时,已经进入民国了。像“弼辅、朝廷”这样老封建的话,已没了存在的社会语境。民国十一年,重修康熙版的《西河?状ǔ率献迤住罚?谑歉牧苏馐??治?僮旨已担?嗉窗僮肿峙筛琛8栉??/p>

  圣学洪道德,先泽永荣长。

  立志怀忠厚,存心世守良。

  福惠修齐正,才谋定楚邦。

  烈士嘉言显,和中庆寿昌。

  诗书绍祖业,元复继宗祥。

  ……

  富春桢甫积,庭训以纲常。

  文采一般般,内涵也总逃不出儒家纲常伦理那个范围。

  有了这个字派线索,我很容易就数下来了:

  二世祖世瑗公迁坝子后,裔义、至、仁、敦四代族人开始多了,乃从“光”字辈分东西两门、大二三四四房,谓之“门房”。自“四房”里,裔“光、大、家、声”四代,乃是我高祖父。“谟”(谋、圣)为曾祖,“学”祖父,“洪”为父。至我为“道”字辈时,风俗衰,弃字辈不用,而别用“思”字。

  明、清、民国、新中国,万历(1580)——民国壬戌(1922)——2016。

  本庄一世祖世瑗公,

  二世祖绳义公,

  三世祖至廷公,

  四世祖掖仁公,

  五世祖敦慎公,

  六世祖笏光公,

  七世祖子敬(炳大)公,

  八世祖家藻公,

  高祖和声公,

  曾祖书谋公,

  祖父,

  父,

  我。

  什么是安土重迁?我想,在一个小地方栖居500年,总该算得上了。我素信情感在于血脉之遗传,绝对不是什么玄虚。为什么传统中国会有“所谓”的重男轻女,为什么传统中国人尤其重视血脉与香火延续,不孝有三为什么偏无后为大?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灵魂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永生不灭,只要那一滴精血还流淌着。说某某仙逝了,而仍活在儿女心中,这并非只是一句安慰话。祖先信仰,支撑了汉族很久。旧的时代及其一切都在打破,新的模式却仍难产。在这转型的时期,没有村了、没有族了、没有地了、没有坟了,剩下来的,是一群魂灵无处安放的流民。我,是这群流民中的一个。

  二十年河西,从哪里说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