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进行时 自我国文明传承的源头起,春耕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等一的大事。 撇去春耕的种种艰辛不谈,单只是一幅田畴里铺展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画面,就足以令人内心溢满喜悦和希望了。遥想当年,外公一力坚持,做为孙辈的我们,必需要参加春耕或者夏收的其中一项内容。 偶尔,早稻栽插时,正逢假期,我们也会去。外公兴致来了,会跟我们普及一些农耕的知识,比如,因缺少温度的熏染,早稻栽插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长得很慢,生长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那模样还像一个毽子,没有丰盈的姿态,一蔸蔸看得清清楚楚,稻田中水白秧绿,就是不见封行;比如,到了火红六月,早稻再也不是不起眼的秧苗了,一排排的已长得密不透风,再也看不出一蔸一棵的模样,呈现出连结在一起的化不开的绿色,并开始了孕穗;比如,刚抽出来的稻穗是直挺挺的扬着花儿的,在金灿灿的太阳照射下,扬了一阵子花的稻穗就结出青涩秕粒,尔后灌浆饱满,渐渐弯腰,急不可待地往黄里泛,只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青色的稻田就成了一片迷醉人心的金黄,格外喜人等等。我们虽然听不太懂,但还是乖乖的围在外公身旁,做倾听状。或许,这就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了。 盛夏时节早稻成熟时,我们表兄弟们更是一个都不许少的。小伙伴们一同冒着火一样的炙热,脱一身皮、瘦一身肉的“风险”,协助大人们,为外公那二十亩田地完成收割。其实我们最大的“作用”,还是拾稻穗。收获过了的稻田免不了有些零零星星的遗落的稻穗,庄稼人舍不得汗水换来的果实被糟蹋掉。于是,就轮到我们“大展拳脚”了,小伙伴们像大人一样戴上草帽,背上水壶,从太阳还没出山就下到田间,穿行在收割过的稻田里拣拾稻穗。拣拾稻穗是需要有耐心的劳动,还要有吃苦精神。其实,对我们而言,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城镇生活的另外一种生活体验。顶着骄阳在稻茬中一行行往前寻找,就像战场上排雷的战士那样仔细。一天下来多少都会有收获,多的拾了一二十个小把儿,放在一起就是沉甸甸的一小捆,虽然和稻田里翻滚的大片大片的稻浪相比微不足道,但我们看着这些金灿灿的收获,心中更多的还是骄傲和自豪。按外公的说法,这是上苍在考验种田人的耐心和意志,让人们知道,耐以生存的米粮的来之不易。 如今,春耕的时日即将临近。回到故乡,视野里,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还未曾翻耕。那是因为,不知从哪个年头开始,庄稼人发现,那白晶晶的大米,不仅稻田里可以产出,街上的超市上也能买得到,而且米粒晶白,粒粒饱满,随时都可以购买,天天能吃上白花花的米饭再也不是种田人的奢望。大米随时到市场上买得到了,庄稼人对稼穑也没有以前重视了,田地有的被撂荒了,就算是不撂荒,人们也会错开炎热的季节,不再种了早稻。于是,夏天里满田满畈的热闹劳动场景随之消失,小孩辛勤拾稻穗的劳动也成为了历史。 不用辛苦的栽插早稻,庄稼人从炎热辛劳中解脱出来,收入不减反增,这是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皆大欢喜;孩子们再不用顶着毒辣的太阳到稻田里拣拾稻穗,不再从小就体验艰辛的生活,彰显的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农村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小孩子高兴。没有了春耕的产出,自然也不会再去热热闹闹地庆贺丰收,感念谷神的恩赐,这多少算是一种文化的缺憾了。或许,当那些仍旧坚持着传统的老人们,尽皆离世,我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才能真正的镌刻在历史那冰冷的字里行间里。 然后,农村沿袭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消失了,一种古朴的民风消失了,一种浓浓的乡愁也消失了。 当然,春耕这种传统,就不得不“历史悠久”了。 |